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主题 本论文的研究主题是吸毒群体与艾滋病有关的高危险行为和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 研究方法 整个研究建立在对甘肃省公安系统的4个戒毒所进行的15的重点组讨论调查记录、以及深入访谈和直接观察笔记的基础上。 研究目的 认识戒毒所中吸毒人群与HIV感染有关的危险行为和危险因素以及相关社会文化环境,为在甘肃省戒毒所中建立HIV预防模式提供具体的、符合实际的、并从社会文化意义上适当的建议。 研究意义 一.本研究的应用意义 1.首先,作为一项在甘肃省公安系统戒毒所中对吸毒群体有关艾滋病高危险行为的研究,其成果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帮助这些戒毒所管理者在了解实际情况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改进戒毒所的艾滋病预防工作;其次,其成果可以成为甘肃省公共卫生决策的一个依据。 2.研究成果对我国国家一级公共卫生决策具有参考价值:对我国整个公安司法系统的艾滋病预防决策亦具有参考价值;对我国公安及司法系统的戒毒所其它类型监禁场所的艾滋病预防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二.本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吸毒群体相当特殊。在这个群体中收集行为资料,在方法上具有一定难度。本研究使用人类学方法在我国戒毒所中收集HIV危险行为资料,可能填补这种特定调查活动在方法探讨方面的空白。那么,本调查在方法论意义上的无论得失,都可为今后从事类似调查的研究者们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三.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根据1997年联合国艾滋病主题组和中国卫生部联合撰写的《中国迎战艾滋病评估报告》预测,迄2010年,中国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总人数将可能达到1000万。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艾滋病新感染者人数以每年30%的高速度递增。这个事实无可辩驳地反映出,我国整体的预防遏制战略存在问题,或者说遇到困境。这个困境是什么?可以克服吗?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克服?这就是目前严峻的艾滋病疫情对我国流行病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者们的严重挑战。为此,急需对 HI V/A DS危险群体、危险行为、疫情、疫,请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以及预防遏制机制进行观察、研究,逐步找到合理的解释。要在战略层面上解决问题,需要来自理论层面的解释。 笔者认为,作为社会转型的产物,艾滋病现象集中地反映出我国作为一个转型中社会的许多特点。本论文通过使用社会转型理论尝试对一个个案调查结果进行解释,探索疾病与公共卫生的社会规律,也许不仅对政府决策有助,亦可探讨医学人类学可能具有意义。研究结果1.在甘肃戒毒所的被调查吸毒群体中,如同在其它一些国内外的被研究地区,决定 个人行为危险与否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于整个社会的制度结构(institutional structure)层面上。2.贫困人口因受教育少、理解不了预防信息而缺乏艾滋病认知;少数民族人口不仅 因为贫困、受教育少,还因为民族文化隔阂,总体上较汉族更加缺乏艾滋病认知; 这些人日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方法,处于易感状态;3.吸毒女性易受HIV侵袭的原因要更加深刻和复杂:除了受贫困、教育程度低下 影响而艾滋病认知欠缺,更有社会歧视方面的原因。新的见解1、应从整个社会的制度结构层面对预防宣传作出战略调整。在资金和专业力量投 入、宣传内容和宣传方法上,更加侧重被监禁群休、吸毒群休、和文化程度较低 的群体,对其中少数民族和女性性工作者给予特殊重视。2、放弃以一代全,忽略效果的宣传模式。应调动各地区、各级领导和普通群众的积 极性,包括调动各类高危险群体的积极性,不断探索形式多样的、通俗易懂的、 本土化的、能够有效预防和改变特定危险群体中的特定危险行为的宣传教育方式 和宣传品。3、反对歧视。须大张旗鼓反对所有与艾滋病有关的社会歧视(包括反对对艾滋病人、 对病毒携带者、对吸毒者、对性工作者、对同性恋者、对艾滋病人家属和孤儿的 歧视)。4、如同对付非典型肺炎,艾滋病预防必须最大限度动员群众。为此,政府和媒体应 积极促进社会的艾滋病意识,信息透明,讨论公开。 中国是一个正处于急剧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客观存在许多不利于艾滋病预防 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条件。们是,如果说,要在短时期内彻底消灭贫困、实现民族 间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和性别间完全平等不够现实的话,通过调整工作方法、改进宣 传手段、消除文化隔阂,最大限度地普及预防知识,则应当是更加实际可行的工作 方法;通过舆论造势、讨论批评各种与HIV/AIDS相关的社会歧视,也应当是可以 大大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