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小大之辩”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199101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代学者对于庄子《逍遥游》中“小大之辩”的内涵和逍遥义的解释十分重视,学界观点莫衷一是。本文梳理相关文献,根据对《庄子》原文解析,综合论述庄子“小大之辩”和逍遥义,力求对该方面的庄学研究做出补充。本文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小大之辩”在庄子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历代学者对“小大之辩”与逍遥义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第二章重点介绍了庄子之前以及同时代的人在现实语境中对“小大”问题的讨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根据国力大小来规范其他各方面的大小,战国时期,纵横家由国力大小、强弱的变化关系而提出“合纵连横”方针;孟子在各国实力趋于稳定的时候,抛开国力大小问题,而上升到谈论人之“大体”“小体”而引出人的“德”之大小;邹衍从极限的角度来诠释大小,设定“小”与“大”之间可运算的量化关系,并将这种运算推向极限和无限。现实社会中对“小大”问题的普遍讨论,是庄子提出“小大之辩”的现实基础。第三章论述了庄子“小大之辩”的哲学化。首先介绍惠施从“至大”“至小”两个范畴对“小大”进行了论述,惠子通过说明“大一”“小一”在绝对性上的相同,消除了“小大”的现实意义;庄子则在惠子的思想上更进一步,以“小大”的相对性切入,对当时流行的“小大之辩”的思维方式展开哲学化的反思和批判。在《庄子》的文章中,他虽然常常以“小大之辩”为逻辑开端展开论述,但他并不是简单地“崇大抑小”,而是认为按照“小大之辩”的思路去认识世界,必将导致认识的陷阱,进而陷入悖论。结合对《齐物论》等其他篇目的研究,本文认为庄子讨论“小大之辩”的认知方式,实际上是对它的扬弃,他要打破“小大”、消除“对待”并以此来达到“逍遥”境界。第四章介绍了郭象与支遁对庄子“小大之辩”及逍遥义的延伸和发展。在对于“小大之辩”的解读上,郭象站在“小大同扬”的立场,认为天地万物只要能“任其性”就能达到逍遥,提出安于性分的“适性逍遥”说;支遁则站在“小大同贬”的立场,认为囿于现实的“欲”是不可能达到逍遥的,他以佛解庄,由此提出“明至人之心”说,推翻了郭象的“适性逍遥”说。无论他们对逍遥义的具体解说有何不同,他们都在自己的逻辑中超越了小大之辩的认识方式,这一点与《庄子》的思想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说郭注是通过“性论”超越了小大之辩的局限,那么支遁就是通过“至人之德”的思想境界说,超越了小大之辩,这是“德论”传统在佛教影响下出现的新形态。最后在结语部分总结了文章主要内容及观点,提出了本次论文写作的不足与展望。
其他文献
通过对聚丙烯粉末加热器(M301)的改造,解决了扬子石化公司聚丙烯装置干燥系统能力不足的问题,使其运行平稳、可靠、高效.
介绍了国产首套双加压硝酸生产"四合一”机组的运行实践,探讨了保证机组安全运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从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到2007年间,曾经存在70多年的“苏联哲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章对1991—2007年间俄国哲学状况进行了深刻评价,阐述了当今俄国哲学界对哲学的看法
<正>据《华盛顿邮报》2008年9月9日报道:华盛顿学区学监米歇尔·李(Michelle A.Rhee)计划实施一项有关教师聘用的"B计划",目的是能够解雇不
目的:对照分析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方法:在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接收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中
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文章分析认为,城乡二元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与单一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是导致农
闽台两地产业发展各具优势,又有明显的时间落差,因而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致力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福建,应该依托“五缘”,以经贸往来、交通联系、双向旅游、文化交流、农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