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卵巢恶性肿瘤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由于缺乏早期诊断手段,约70%的卵巢癌患者就诊时就已发展至晚期阶段,癌细胞已经远处转移,手术难以满意切除病灶。卵巢上皮性肿瘤是卵巢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所有原发卵巢肿瘤的2/3。近年研究表明,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44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的关系密切。CD44分子是一种跨膜受体糖蛋白,能够与多种配体分子结合,参与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特异性黏附过程。因此其不但在淋巴细胞归巢功能及细胞间质相互粘附中起作用,而且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又称周期蛋白(cyclin),是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一个良好指标。一般认为肿瘤分化越低,增殖力越强,,恶性程度越高,PCNA的表达越高。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种刺激分子协同作用的生物学现象。因此研究卵巢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相关机制,探索卵巢癌的发生,控制肿瘤的增值,阻断肿瘤的浸润和转移的新方法,均具有深远的理论和临床意义。目的:探讨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44v6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23例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20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CD44v6与PCNA的表达,分析结果并探讨及其临床意义。结果:1.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CD44v6的阳性表达率(78.26%)比良性肿瘤的表达率(15%)和正常卵巢的表达率(0%)明显增高;且各组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卵巢癌CD44v6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腹水的联系:临床分期(I-II期)者阳性表达率(60%)与临床分期(III-IV期)者阳性表达率( 92.3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淋巴转移者阳性表达率(63.64%)与有转移者阳性表达率(92.3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腹水者表达率(66.67%)与有腹水者阳性表达率(85.7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卵巢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86.96%)最高,在卵巢良性肿瘤(10%)和正常卵巢组织中阳性表达率(0%)明显降低,且各组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4.卵巢癌PCNA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腹水的联系:临床分期(I-II期)者阳性表达率(60%)与临床分期(III-IV期)者阳性表达率(10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淋巴转移者阳性表达率(91.67%)与无转移者阳性表达率(72.7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腹水者阳性表达率(92.86%)与无腹水者阳性表达率(66.67%)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D44v6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在卵巢癌中明显高于良性卵巢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CD44v6在卵巢癌晚期表达显著高于早期,提示肿瘤细胞中CD44v6的出现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有关,即阳性表达者更易发生浸润和转移,更能加速病程的发展。PCNA的表达强度与卵巢上皮性癌临床分期及有否淋巴结转移和腹水相关;因此测定PCNA表达对鉴别卵巢肿瘤的良恶性、估计卵巢癌预后有一定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