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际经济增长乏力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速下降,地方债务越来越高,据财政部统计公布的《2017年12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余额情况》截止2017年12月底,我国地方政府站务余额高达164707亿元。其中东部地区各省市债务总规模占全国的47.5%,中部地区各省市债务总规模占全国的23.6%,西部地区各省市债务总规模占全国的28.7%。制造业是我国第二大产业的核心,是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制造业可以大规模的调动资本、技术及劳动力,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其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此次课题的研究运用三个理论假设研究地方债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其中包括:地方政府举债能够促进地区制造业发展;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制造业发展呈倒U型关系;我国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制造业发展呈线性递增关系。以制造业和地方GDP增长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为切入点,构建地方债与制造业关系模型,选取政府债务余额/GDP、GDP增长率、制造业占GDP比重、进出口总额/GDP、人力资本存量作为主要变量,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数据的采集与计算,得到数据实证回归结果,证明了假设的成立。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不同地区地方债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财政分权、政府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政绩评价机制和风险责任机制不健全、缺乏制度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等,所以出现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地方债务对制造业发展影响不一致现象,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我国整体经济的稳步增长。为此,本文提出控制债务规模与投资力度,通过法律法规约束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建立地方债预警体系,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举债高省市要控制其债务规模和投资力度,建立地方财政信用评价制度,控制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和担保行为;优化投资范围,因地制宜对政府举债投资范围进行优化,东部和中部地区需要控制地方债的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制造业产业升级,西部地区适当提高政府举债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与金融行业的协调配合,通过界定地方财政与金融机构的职能来防止地方债务的增加导致财政的透支,提高金融机构置换地方债的优惠政策,促进地方债主体多元化,使地方债流动起来,让金融回归金融;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科学的、合理的运用金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的增长幅度,控制货币的投放量,调整货币与债务之间的结构,提高人民币升值空间,放宽汇率区间,满足社会的总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