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峰教授中医药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验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kinhus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赵晓峰教授中医药治疗眩晕病的遣方用药及取穴规律,全面总结赵晓峰教授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及临床治疗眩晕病提供思路及方法。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借助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对收集到的经由赵晓峰教授门诊诊治的眩晕病患者的中药、穴位处方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别揭示导师治疗眩晕病的遣方用药及取穴规律,并结合临床实际和导师经验传授,全面总结导师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验。结果:1.导师临床用药研究结果如下:共纳入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符合研究标准的147位患者和394条中药处方。药物使用频次排在前12位的药物分别是甘草(309次)、当归(191次)、茯苓(191次)、半夏(190次)、陈皮(182次)、牛膝(148次)、杜仲(141次)、白术(138次)、党参(134次)、天麻(130次)、黄芩(126次)、黄芪(117次);导师所用药物剂量基本处于常用范围内,使用频次≥30次的中药中,牛膝、杜仲、黄芪、葛根、山药、骨碎补、菟丝子、薏苡仁、益母草常以30g、60g为处方常用剂量;运用最多的药效统计结果是: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平肝熄风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药性统计结果表明:导师治疗用药以温性、平性、寒性药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多,药物归经主要入脾、肺、肝经。药物规则统计中,药对频次最多的前3位为:半夏-陈皮(131次),茯苓-陈皮(130次),茯苓-半夏(115次);关联度最高的前3位为:为陈皮,黄芩->半夏,当归,半夏,陈皮->茯苓、茯苓,当归,半夏->陈皮。导师临床常用高频、高关联度的药对中反复出现的药物为:党参、茯苓、黄芪、白术、半夏、陈皮、当归、黄芩、甘草。2.导师临床选穴规律如下:共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研究标准的共45位患者和264条穴位处方。穴位使用频次排在前12位的分别是完骨(229次)、风池(186次)、内关(185次)、足三里(177次)、上星(169次)、中脘(160次)、百会(158次)、印堂(158次)、天枢(144次)、大椎(143次)、天柱(143次)、丰隆(140次),高频次穴位分布部位以颈项、头面、腹部为主;使用频次最高的5条经脉分别为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特定穴各类别使用频次最高的前4位为五腧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募穴。穴位规则统计中,穴位组合频次最多的前3位为:完骨-风池(179次)、完骨-内关(168次)、完骨-上星(154次);关联度最高的9条为:足三里,天枢->中脘、天柱->风池、完骨,天枢->中脘、内关,天枢->中脘、上星,天枢->中脘、风池,天柱->完骨、完骨,天柱->风池、天枢->中脘、天柱->完骨。导师临床常用高频、高关联度的穴位组合中反复出现的穴位为:风池、完骨、天柱、百会、上星、印堂、大椎、内关、中脘、天枢、足三里、丰隆。3.结合实际临床及导师言传身教,总结导师经验:导师认为,此病病在脑窍,总体病机以虚为主,“无虚不作眩”,其虚又以脾失健运为重,脾胃功能受损,气血亏虚,易生痰浊,日久化瘀化火;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升降失司则清气无法上盈于脑、浊气易挟风热之邪上攻清窍,最终发为眩晕。因此导师认为,此病实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涉及肝、肺、心、肾等多脏。当从虚论治,标本兼治,顾护脾胃、扶正祛邪。临床常从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痰浊中阻证、瘀血阻窍证、肝胃虚寒证、太阳失和证等证型论治,善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二陈汤、通窍活血汤、吴茱萸汤、葛根汤等中药治疗,以风池、百会、印堂、内关、外关、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丰隆、复溜、足临泣为基本穴方,并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加减用药及取穴,注重升清降浊、调神醒神。结论:1.赵晓峰教授认为眩晕病以虚为主要病理特点,兼有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其发病与脾胃、肝肾、心肺等多脏相关而关键在脾胃,升清降浊失司是发病的重要病机。当从虚论治眩晕,重在调理脾胃、标本兼治。2.导师用药以补虚为主,以清热、活血、解表、理气、息风、化痰、利湿为辅,多归脾经,适用重剂,常以甘温之品顾护中焦,辛苦并用、补泻兼施,扶正的同时兼顾祛邪。3.导师取穴注重温督通阳、调神益气、健运脾胃,兼顾疏肝利胆、清热化痰。以局部配穴为主,兼有辨证、辨病取穴。4.赵晓峰教授在辨证用药、取穴的基础上,常采用辛开苦降、益气升阳等治法,遵循升清降浊、调神醒神的治疗原则,临床多获良效。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温针灸疗法和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的疗效差异,探讨温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发掘温针灸治疗本病的优势所在,为临床上治疗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将60例中风后脾胃虚寒型痞满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针对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合并的基础疾病予以“醒脑开窍”针刺治疗以及相应常规对症治疗,如抗凝、控制血压、降糖等,此外,针
目的:本课题以梨状肌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即时止痛效果等多个角度客观地评价舒筋通络针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针刺疗法进行比较,旨在为临床工作中应用针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提供一套疗效确切、简便易行的新方案。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选择自2020年3月-2021年1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门诊及住院部,并且临床确诊的患者
目的:通过对“养血舒筋”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此外,探讨分析“养血舒筋”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的作用机理,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收入64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患者,并对其随机分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各接受为期两周的治疗,每周一到周六实施治疗,周日休息
目的:本研究通过“调阴和阳”针法结合镜像疗法治疗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运用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中手指及手腕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手功能评定量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 EMG)的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
目的:本文旨在观察真实医疗环境下针刺综合疗法对中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改善的效果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相关证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收取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三病区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采集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既往是否中风的信息,并在入院及出院时评估患者上下肢肌力、神经功能缺损及残疾程度,对纳入的患者进行针刺综合治疗并记录治疗时间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将其与常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数据并获得结果,以探索适合中风后认知障碍的治疗方法。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符合标准的60例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和病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对两组患者进行基础疾病管理。治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芒针透刺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瘀滞型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及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评估芒针透刺治疗肩周炎瘀滞型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60名肩周炎瘀滞型患者,患者均来源于我院针灸科,借助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无明显差异,两组可比。采用VAS评分和CMS肩关节功能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明显差
研究目的:观察并研究调神通腑针刺法结合头针针刺足运感区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疗效。研究对象与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自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的60例脑卒中后便秘病人。将其按每组30例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针灸科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施以单纯“调神通腑”针刺法,观察组施以“调神通腑”针刺法+头针针刺足运感区。两组患者均接受每日1次的针刺治疗
目的:观察并评价针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下肢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聚焦针刺对比/联合康复物理疗法的效能差异。方法:本研究病人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病房,纳入时间为2020.3~2021.1,共纳入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各20例。三组均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试验组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照1组予“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对照2组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遵循本次研究的标准严格纳入60例符合要求的受试者,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进行治疗,每日一次,6天的连续治疗后休息1天,14天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