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化非裔美国人的诗化表现——托尼·莫里森主要作品解读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f8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最著名的非裔美国女作家之一,因其诗化的语言及对揭示美国现实中重要的种族问题的突出贡献,获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莫里森的作品引起了国内外大量批评家的极大关注,但用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分析其作品的论述并不多见,本文旨在就此作一尝试。   本论文以非裔美国批评理论为批评视野,聚焦于莫里森三部主要作品《最蓝的眼睛》、《宠儿》和《所罗门之歌》中的政治内涵和美学特征。《最蓝的眼睛》讲述了种族歧视如何造成美国黑人的心理创伤并使他们产生双重意识。这种双重意识导致黑人不仅抛弃本族文化也逐渐丧失了黑人身份。《宠儿》描写了奴隶制下的黑奴被残酷剥夺政治权利的情形。该小说通过描述美国主流文化对黑奴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迫,反映了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政治压迫。非裔美国文学的鲜明特性就是这种政治压迫是通过黑人美学表达出来的,而莫里森在小说美学上的造诣非凡,因此我将试图分析《所罗门之歌》中黑人英语的运用及其政治含义。   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介绍了莫里森的创作和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的特征。第二章论述了种族歧视对非裔美国人造成的心理创伤,尤其是《最蓝的眼睛》里女主角——佩克拉失败的成长历程以及导致其失败的家庭和社会因素。第三章通过探讨《宠儿》中奴隶制的残酷行径揭示美国黑人低下的政治地位。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霸权主义,使主流社会随意扭曲黑奴的真实历史,即黑奴身体和精神上饱受虐待的历史。第四章将分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英语特征:口语体和各种成长仪式。最后一章则概括本论文主要观点。
其他文献
《今昔物語集》是日本平安時代末期的短篇故事集,内容分三大部分:天竺(印度)、震旦(中国)、本朝(日本)。主要有佛教故事?灵验故事?动物故事?历史故事?世俗故事等等。在当時来
大学英语口语测试是语言测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局限于交际能力的复杂性以及测试的信度难以把握,多数大学和学院将英语口语测试排斥在非英语专业课程的语言测试之外。随
今年43岁的张永翠从小喜欢手工刺绣。多年来,她勤学苦练,不但熟练掌握了景泰传统手工刺绣的针法、调色、构图等技能,而且积极创新,把本地传统的刺绣技艺与苏绣技艺相结合,开创了自己独特的刺绣技艺,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绣娘。2015年,她获得“白银市妇女手工编织十佳巧手”称号。  1972年,张永翠出生在甘肃省景泰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母早出晚归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作为家中老大的她,不得不帮助父母照顾弟妹。
词汇是社会发展的窗口。新现象和新事物的出现必然导致新词的产生。饮食词汇也不例外。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饮食新词是由类比方式构成的。类比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