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颜色词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人的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每一种语言都有颜色词。汉语颜色词系统是在汉民族颜色认知图式的基础上,把汉民族观察、认知到的颜色范畴、颜色状态词化并固定在汉语中而形成的词汇集合。汉语颜色词非常丰富,它的生成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发展又受到中国社会文化的较大影响,在经历了“分辨—指称”颜色和“描绘—刻划”颜色的发展后逐渐繁化。对于颜色词,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做过专门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大多数是从跨语言的角度来研究不同民族语言颜色词差异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义以及颜色词的翻译问题。他们的研究表明,尽管人们对颜色的感知有一定的共性,但是,颜色词一旦进入社会文化领域,由于人们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受不同历史背景、礼仪习俗、文化传统、信仰观念等的影响,不仅不同民族颜色词的数量大相径庭,而且即使是相同的颜色词,在不同民族的语义中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情感意义和文化内涵。通过不同民族语言颜色词的比较研究,能揭示不同社会背景下颜色词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其实,在同一民族语言中,颜色词也有不小的差异。由于受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以及地理、风俗等的影响,汉语颜色词的方言差异是比较大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在对哈尔滨、济南、乌鲁木齐、西安、洛阳、太原、成都、武汉、厦门、梅县、广州等25个方言点中颜色词的系统构成、分类状况、象征意义及好恶倾向等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的过程中,一些汉语方言颜色词的某些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汉语方言颜色词中,数量最多的是红色,引申义非常丰富,而且主要集中在几个有着美好象征意义的义项上,这体现出华夏民族对红色的喜爱:红色既是汉民族最常用的颜色之一,也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乌”、“黑”这两个表示黑色的颜色词在汉语中运用呈现出的状况正好与汉语方言的发展状况相契合。西安、洛阳、南京、杭州这四座古都,在颜色词的运用上给人以截然不同的印象:西安、洛阳,颜色词分类比较粗疏,显出一种粗犷豪放的气势;而南京、杭州的颜色词的分类却较为精细,颜色词的总量远远超过西安、洛阳,显出一种细腻柔婉的情调。作为中国古代尚色制度主体的黄色,在方言颜色词系统中的地位正逐渐下降,大量贬义义项的出现,显现出词汇与社会发展以及民族交往的紧密联系。从“葱绿、草绿、豆绿、果绿”等广泛分布的绿色词中,我们能看出汉民族生活地域的共同特点和同样广泛采用的生产方式,而从一些特别的如“兰花绿、金龟绿”等颜色词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不同的生活环境在语言中的投射。闽方言、客家方言中数量不少的古色古香的颜色词成分,透露出人们“宁卖祖宗田,不改祖宗言”的观念,反映出闽、客方言与普通话的较大差异。此外还有太原方言中颜色词特别丰富,粤方言色系太过简略,南昌方言颜色词缺乏特点等。通过认真的比较,我们发现,由于有大致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汉语方言颜色词的使用有着不少的共性,而又由于各方言点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等的不同,汉语方言颜色词的使用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汉语方言颜色词在系统构成、系统分类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同方言中不仅是能体现人们颜色认知水平和关注情况的指色词数量相差悬殊,而且分类层次、分类细度和角度也不尽相同。尤其是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颜色词,如“烟色、香色、骚情蓝”更体现出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颜色词的深刻影响。我们在对比较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后发现,汉语方言颜色词与地理环境、经济生产、移民文化、信仰习俗、民族交往等有密切的关系,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规律。从颜色认知范畴来看,汉民族主要集中在“红、黄、蓝、紫、绿、黑(乌)、白、灰、青”九类上。从颜色词的分布上看,颜色词比较丰富的方言点往往是交通枢纽或经济商业中心,并且因交流的频繁,颜色词长期借用、融合而特色不甚明了;地理环境闭塞、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的方言点中,特色颜色词有较多保留;多民族聚居的方言点的颜色词中,有异族文化的痕迹。从分类层次上看,汉语方言颜色词系统都是由“辨色词”、“指色词”和“描色词”构成的,表现出汉民族共同的颜色认知水平和颜色词发展历程。从分类细度看,人们因对喜爱的颜色投入较多的关注,还有生产、生活中经常涉及的事物的颜色有分辨的必要而分类细致,颜色词数量较多。从颜色的命名看,汉语方言颜色词(主要是指称不同颜色的指色词)的构词方式多是利用动物、植物、食物、矿物等身边常见的事物名称来命名,表现出汉民族唯物的哲学观和天人合一的认知特点。汉语方言颜色词的比较研究,不仅能显示汉语方言颜色词由于相同的历史文化传统而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以及由于不同的地理、交通、历史、经济、信仰、习俗而呈现出来的种种差异,而且能揭示汉民族认知事物的某些规律,能使我们透过这些异彩纷呈的方言颜色词加深对蕴藏在其中的民俗文化的认识,了解各地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从而有利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民的交流。此外,通过对汉语方言颜色词的调查研究,我们还能更清楚地了解汉语方言发展演变的历程,了解方言与方言之间错综复杂的渊源关系,更好地理解国家的语言政策,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与保留方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