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章学与《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翻译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y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郑振铎称为“四十种最完美的翻译”之一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因其炉火纯青的译笔,深受读者青睐,但却一直未引起学界充分重视。迄今为止,对《撒》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忽略了译者的诗学主张及其精湛的翻译笔法对其传播产生的重大影响。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译文与原文的诗学差异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旨在探究传统文章学写作原则与《撒》译本之间的关系。  本文以林纾在该译本序言中提出的“八妙”为切入点,结合中国传统文章学的写作理论,综合运用理论阐述、翻译描述等研究方法,探讨中国传统文章学写作原则对林纾翻译思想、翻译策略的影响。细读原文,不难发现,为了满足读者的审美标准,达到“翻译救国”的目的,林纾主要遵循了期待规范与专业规范。在《撒》的翻译过程中,他以中国传统文章学的创作标准为旨归,并将其融入在自身的翻译实践中。首先,传统文章学写作注重“构思立意”。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林纾在译文中采用代言等叙事笔法,渗透强烈的爱国情感,做出深刻的国民性批评,达到了凸显原著主题、实现自己“翻译救国”的目的。其次,传统文章学理论中的“定与夺”、“合涯际”等“谋篇布局”原则在林的翻译实践中也得以充分体现。一方面,林删减西方小说中多余的环境、心理描写以及干预性评论,实现对原著内容的“熔裁”,突出了主要情节,符合传统文章“立主脑”的写作规范;另一方面,林通过增加解释性话语、运用“伏线”、“接笋”等文章写作技巧,追求译文合理的叙事结构,再现了原文的“布局之妙”。最后,对原著“语言之妙”的成功传达反映了林在“文辞”方面对“雅洁”的不懈追求:其一,对“简洁”语言的追求主要表现在“四字格”的广泛运用以及对原著诗歌的简洁化置换;其二,林纾在译文中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具体表现为比喻、夸饰、反问句等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译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由此本文认为,林纾《撒》的翻译深受中国传统文章学写作原则的影响,其“写作式翻译”可以说是其译本成功的主要原因。这种基于传统文章写作原则下的翻译行为对当代小说翻译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自从1989年发表小说《喜福会》开始,谭恩美就踏上了一条通往成功的写作之路。迄今为止,她一共发表了5部畅销小说、1部自传类随笔集和2本儿童读物。这些作品不仅取得了商业上的
教学翻译法是将翻译用于外语教与学的方法。对于教学翻译的是非优劣,国内外做了大量的研究,它在国内外的外语教学界的地位几经沉浮。十九世纪末期,教学翻译被认为是过时的、不合
元认知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献表明成功语言学习者善于使用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不成功语言学习者不善于使用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众多的文献也证明了
学位
单片机和模拟半导体供应商--MicrochipTechnology(美国微芯科技公司)近日宣布,该公司所有的产品自2005年1月起将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无铅焊镀封装,以符合即将在全球范围内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