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化乙锭包络物及自组装制备环糊精超分子包合物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有害物质溴化乙锭(EB)与鲜鱼精DNA的作用模式由此来判断其诱变机理,研究结果表明EB与DNA可形成4∶1的复合物,且它们的作用模式为经典的嵌插作用,反应由焓和熵共同所驱动,反应平衡常数为K19℃θ=1.29×105mol/L。当应用β-环糊精(β-CD)对EB进行包合处理后,研究得到以下结果,β-CD与EB形成1∶1包合物,其包合常数为Kf=79.3L/mol;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EB-β-CD包合物与DNA可以形成6∶1的复合物,作用模式由单一的嵌插作用变为存在嵌插、静电、沟渠三种作用的混合作用模式,且反应由放热变为吸热反应,驱动力也改为由熵所驱动,反应平衡常数为K26℃θ=1.17×105L/mol,说明包合处理改变了EB的固有属性,降低其毒性。当EB经过稀土金属离子(Eu3+)配合处理后,研究结果表明Eu3+和EB可形成1∶3的配合物,Eu(Ⅲ)(EB)3配合物与DNA在反应中生成4∶1的复合物,且它们同样通过一种包含嵌插、静电、沟渠三种作用的混合模式发生相互作用,反应同样变为吸热反应,并由熵驱动,反应平衡常数为K℃θ=4.24×105L/mol,该研究结果同样说明稀土离子的配合作用可以降低EB的诱变能力。  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粘度法等研究芝加哥S酸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如下:芝加哥S酸与DNA之间为嵌插结合,且同时存在一定的沟渠作用,反应中它们生成6∶1的复合物,该复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ε=8.49×105L/(mol·cm),反应平衡常数为K20℃θ=5.68×105L/mol,K7℃θ=1.09×106L/mol,热力学函数△rHmθ=2.90×104J/mol,△rGmθ20℃=-2.33×104J/mol,△rSmθ=178.5J/(mol·K)表明该反应由熵驱动。  通过荧光光谱法确定了芝加哥S酸与α-环糊精(α-CD)、β-环糊精(β-CD)、γ-环糊精(γ-CD)都形成1∶1的包合物,且包合常数分别为Ka(S-α-CD)=1.13×104L/mol,Ka(S-β-D)=1.80×104L/mol,Ka(S-γ-CD)=1.12×102L/mol,这表明三种包合物的稳定程度为S-β-CD>S-α-CD>S-γ-CD,根据热力学计算结果得知S-α-CD包合物的形成由焓驱动,S-β-CD包合物的形成由熵和焓共同驱动,而S-γ-CD包合物的形成有熵驱动,红外光谱证明了包合物的形成。
其他文献
有机锡化合物(RnSnX4-n)是一类分布广泛且对海洋生物有重大威胁的有毒物质,对其进行快速、灵敏检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荧光分子传感领域的快速发展,大量高性能的金属离子
生物小分子浓度水平的监测在临床诊断、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对于色谱分析、光谱分析等测试手段,电化学测试方法具有测试设备简单、测试速度快、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