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自古以来便深深吸引着国内外的文人雅客。同时,中国古典诗词含蓄内敛的特征,导致即使面对同一首诗歌,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俗话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迄今为止,国内外不少学者都翻译过中国的古典诗词,译本无论在风格、内容,亦或是意境的传达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然而,传统的翻译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译本语言层面的转换,着重译本是否“忠实”于原作,其研究的重点也只集中于原作者和原文文本,忽略了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文本的接受是有差异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姚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所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却首次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读者身上,完成了文学研究的中心从文本到读者的转变,提出了期待视野、召唤结构等一系列重要术语,并对读者的地位做了重要论述,完善了对“作者—作品—读者”体系的研究。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译者的地位逐渐凸显。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接受美学十分强调读者的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身份首先是是原文的读者,其次是译本的作者和创造者。因此,本文试图用接受美学这一理论,来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探讨为什么面对同一文本,不同译者会做出不同的理解和感触,并最终呈现给大家不同的译本。本篇论文的意义在于为古诗《春晓》的研究带来一些启示,同时,使接受美学这一理论的应用更加多样化,另在,以期对翻译研究带来些许意见。无论是从事翻译活动,还是研究分析译本,亦或是对译本进行文学批评,读者的地位和作用都应该被考虑到内,尤其是译者这一特殊的读者。中国古典诗词内容丰富,数量众多。本文主要选取《春晓》及其五个英译本为例。《春晓》是颇受欢迎的唐诗之一,自古以来为人所熟悉。尽管诗篇简短,然而其清新自然的特质数百年来深受读者喜欢。国内外的许多译者都曾翻译过此诗。本文中所选取的五个译本,三个由国内译者所译,其余二个出自国外译者之手。五位译者及其译本在翻译领域均影响甚远。本论文通过对比分析这五个译本在翻译时对诗歌节奏、意象、意境方面不同的把握,折射出不同的译者在面对同一首诗歌时,由于其自身的“期待视野”不同,导致他们面对原诗中众多的“空白”和“意义的不确定点”时,是如何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对空白进行填补的。通过整篇分析得出结论,接受美学赋予了读者前所未有的权利和地位。任何译本的产生都与译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审美眼光,以及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紧密相连。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译者积极地参与到对原文本的再创造中。然而,当翻译时,译者不应仅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还应忠实于原文本中的已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