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与母婴不良结局的相关性,为临床咨询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161名临床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123名无妊娠期并发症的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孕妇均于2014年0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分别对两组孕妇的自然情况、产前产后并发症、孕期检查指标、围生儿结局等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结果:1、观察组孕妇平均年龄(30.5±5.315)岁,对照组孕妇平均年龄(28.8±4.76)岁,孕妇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孕妇在年龄构成比、终止妊娠的天数、产次、孕期体重指数与妊娠期高血压家族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通过比较年龄、体重指数、初产妇及高血压家族史与围生儿结局的单因素分析:(1)、年龄≥35岁与年龄<35岁孕妇围生儿并发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孕妇孕期BMI≥35kg/m2与BMI<35kg/m2的围生儿并发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及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初产妇与经产妇围生儿并发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及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有高血压家族史与无高血压家族史的孕妇围生儿并发早产儿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3、通过围生期孕妇不同并发症与相关高危因素的比较,可以发现孕期BMI≥35kg/m2与BMI<35kg/m2相比,孕妇并发视网膜病变及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4、随着脐动脉血流S/D值的增大,围产儿并发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等不良结局的发生率逐步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HDCP组孕期并发尿蛋白时,随着尿蛋白含量的增多,围产儿并发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等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初产妇、高龄(大于35岁)、肥胖及高血压家族史均为HDCP的危险因素,应加强高危人群的孕期管理。2、年龄大于35岁的HDCP孕妇的围生儿较年龄小于35岁的HDCP孕妇围生儿发生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高。3、孕妇孕期BMI≥35㎏/㎡增加HDCP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也可增加孕妇并发症的发生率。4、初产妇较经产妇更易增加围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5、HDCP孕期并发尿蛋白及S/D值异常升高时亦会增加围产儿上述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孕期应加强对尿蛋白及S/D值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