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和进步,是引导人类生产、生活及关联的交通出行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重塑的重要力量。随着科技的发展,高速铁路成为世界“交通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其建设和运营深刻地改变着区域间的时间空间距离,塑造了新的经济格局。高速铁路通过提高区域间的可达性使运输费用降低,加速了生产资源的转移,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而重新寻找合适的厂址进行生产,企业地理位置的集中与分散影响了产业的聚集与扩散,最终改变了城市的产业结构。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高速铁路已经完成了建设及运行,城市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区域经济也呈现出互利共生、共同繁荣的趋势。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发展势头最猛、经济活力最大、开放度最高的城市群,截止到2017年底,其高速铁路运行里程就已经超过了1000公里,拔得世界四大湾区高铁营运里程头筹。粤港澳大湾区要想塑造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国际湾区,就必须合理分配区域内的资源要素,提高要素的生产效率,达到效用最大化,形成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一体化格局。研究高铁通车对城市群内部产业结构的影响效果,对于城市群依托高铁优势,提高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力地方经济具有重大支撑价值。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后,构建研究框架,利用粤港澳大湾区2005-2017年高铁开通情况、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各行业产值比重等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别从整体产业结构合理化、制造业、第三产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分城市性质角度进行高铁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检验。通过双差分模型实证分析发现:高铁开通对整体产业结构合理化即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高铁的运行对制造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正效应;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高铁开通还促进了第三产业中住宿餐饮业、金融业与房地产的发展;同时,将大湾区内部城市根据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分为制造型城市和服务型城市,发现高铁开通促进了制造型城市的一般服务业发展,而高铁对服务型城市的一般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都有显著的正效应。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高铁开通条件下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产业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各城市要抓住高速铁路带来的机会,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能,促进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