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文学的核心是“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乡土文化元素是乡土文学“乡土味”的承载碎片。在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来探讨乡土文学作品中乡土文化元素的翻译很有必要。在对比阅读《天堂蒜薹之歌》莫言中文本及葛浩文英译本时,笔者发现,译者对乡土文化元素的翻译处理手段不同,有的得以保留,有的又被舍弃,即使是保留,采取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也不尽相同。译者处理原文本中乡土文化元素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翻译策略、方法让笔者产生如下疑问:文学作品中,乡土文化元素在译文中究竟应保留还是抛弃?如果保留,为什么?又该如何保留?如果抛弃,是否可以?为什么?还是说随意皆可?对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乡土文化元素,译者该如何翻译?上述问题可以总结成一个问题,那就是:应该怎么翻译“走出去”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文化元素?翻译界对乡土文化元素的翻译研究也从未间断过。从文献综述来看,学者们对于是否保留和怎样保留乡土文化元素的观点彼此冲突。虽然多数学者主张保留乡土文化元素,但很少有学者讨论“走出去”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文化元素该如何翻译。因此,解决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文学作品中乡土文化元素的翻译态度、策略和方法就成为本文的任务。从文学性方面来看,乡土文化元素对识别人物身份、塑造人物形象和识别地理环境和固定故事语境起着重要作用,舍弃乡土文化元素势必产生译文中的诸多不协调,丧失其在原文中的文学性。同时,西方译论家韦努蒂反对西方翻译界长期盛行的归化他者文化的做法,主张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中的异质因子。既然西方有对他者文化的需求,中国文化也有“走出去”的需求,保留乡土文化元素毋庸置疑。因此,文化“走出去”需要接受异化翻译策略,对于乡土文化元素,翻译策略应是异化的,不过,实现异化翻译策略却不是通常认为的过分直译及死译等,这样只会以忠实的名义阻碍乡土文化“走出去”。对于文本中那些保留的乡土文化元素,笔者探究了其翻译策略与方法,对于被抛弃的乡土文化元素,笔者尝试改译,力求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再现乡土文化元素,让中国乡土文化“走出去”。这种翻译选择可以确保目标语读者通过阅读《天堂蒜薹之歌》更好地了解中国高密东北乡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