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书目的角度,利用考证、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从正史目录和后人的补志目录两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从《汉书·艺文志》至《宋史·艺文志》的“易”类书目存亡残缺的变化和学术流派的发展情况,使得学术发展的脉胳更为清晰、各流派的书目区别和消长更为明细,起到了使更多的读者有效地利用易学书目的作用。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汉书·艺文志》“易”类典籍及其门派。西汉是象数古易时期,易分施、孟、梁丘三家,今文经学立于官府,古文经学盛行民间。筮占之易由此而走上了象数轨道。 第二章:《隋书·经籍志》“易”类典籍的著录特征及解经。“注系辞”、“音义”、“论难”、“杂义”4种解经新形式的出现,使得易类书目数量大增。 第三章:《宋史·艺文志》中“易”类典籍的特征。宋代图书之学盛行,出现了“河图”、“卦图”、“易纬图”三类新内容;义理的四大学术派别并存,数学派从象数易学中独立出来分门别立。从书目卷数比较,《宋史·艺文志》比《新唐书·艺文志》明显地增长了一倍半。 第四章:清代学者对汉代至宋代“艺文志”(“经籍志”)“易”类书目的增补。自《汉书·艺文志》以后,《晋书》、《宋书》、《陈书》、《南齐书》、《梁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都无记载学术发展和图书存亡情况的“艺文志”(“经籍志)”。《隋书·经籍志》以后,各代虽有专志记载典籍留存情况,但《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金史》、《元史》中仍无“艺文志”(“经籍志”)。二十五史中只7史有“艺文志”(“经籍志”),不足总数的1/4。清代学者陆续对缺志的所有正史进行了增补,补志多达30种以上,超过87卷。这样一来,二十五史的“艺文志”(“经籍志”)连贯成集,基本上组成了一部中国古代学术的完整的综合性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