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三维建模及可视化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95次 | 上传用户:troy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程地质三维建模及可视化技术借助于计算机和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直接从3D空间角度去理解和表达地质对象的几何形态、拓扑信息和物性信息,这对工程决策和灾害防治意义重大,已经成为岩土工程科学、工程地质学、数学地质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本文就工程地质三维建模及可视化技术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一个适宜进行三维地质建模的三维数据结构通过对常见三维数据结构的对比分析,及它们对工程地质三维建模的适宜性评价,表明边界表示结构(Boundary Representation, BRep)是表达三维地质对象的有效方式,是进行三维地质建模的主流。3GMap拓扑模型是基于组合拓扑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健壮(robust)、严谨的BRep新型数据结构,在表达非流形体拓扑结构上有突出的优点,本文深入研究3GMap模型的基础理论,并根据工程地质三维建模的特点将其进行了扩展,建立了适合于进行三维地质建模的数据模型3GGMap,其主要优点体现在:①该数据结构仅仅依赖一种拓扑元素和一类拓扑操作算子,概念简单,结构紧密,容易开发实现;②该模型用同一拓扑结构表达宏观和微观拓扑结构;③实现拓扑结构和几何模型的分离。(2)地质曲面的构造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来构造地层分界面、断层面、地形面、风化层面等地质曲面,并以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逐点插入法)为基础,根据数据源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途径实现,可以充分的利用原始勘探数据构造精确、光滑的地质曲面。(3)引入碰撞检测技术快速实现地质曲面求交和裁剪引入碰撞检测技术,实现了不规则三角网表达的地质曲面之间高效、健壮地求交和裁剪。(4)自动建模技术为了实现工程地质三维建模的自动化,本文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探讨。首先建立区域地质演化图,为三维地质建模过程提供“向导”,实现地质曲面的拟合和裁剪自动化,同时也使三维地质模型反映了区域地质的演化规律;此外,根据地层的接触关系,建立地质曲面的裁剪规则,实现地质曲面之间裁剪关系的自动判断。(5)工程地质三维建模及可视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根据本文确立的工程地质三维建模及可视化方法体系,借助Visual C++6.0高级编程语言和面向对象的可视化开发接口VTK,研制开发了一个工程地质三维建模及可视化基础平台——3DGeoModeller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区域地质资料管理、三维建模、三维地质信息的可视化,以及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基本分析等功能。将系统应用于沪蓉高速公路滑坡、龙滩水电站、锦屏水电站等三维地质建模与分析当中,实践验证了基础理论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了基础理论。
其他文献
生态足迹(EF)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来的比较成功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之一。该方法通过估算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空间面积大小,并与
目的 探讨控释前列腺素E2 栓剂———普贝生用于足月引产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 ,对 10 0例孕周超过 37周、无严重合并症的初产
私募是与公开募集相对应的概念,同为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却满足发行人不同的筹资需求。在成熟资本市场,私募是企业获得股本融资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美国等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
目的研究耳鸣患者静息态fMRI的区域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值脑区功能及中枢网络连接特点,从神经影像学及功能连接方面进一步阐明耳鸣的中枢发病机制。方法对18例
在现代社会,广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广告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广告尽一切努力去说服消费者,使消费者接
探讨项目复杂性与项目风险的关系并证明了项目的组织结构复杂性是项目的风险来源。以项目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作为项目内部风险的衡量标准,建立了基于组织结构复杂性并考虑规模
妇科腹腔镜手术医师的培训与资格制度张苗苗邓绍庆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些医学中心,妇科手术中大约70%以上可用腹腔镜手术方式完成,这一技术亦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在亚太国家,股价操纵现象普遍、危害严重,市场操纵行为最早发生在16世纪的安特卫普金融市场,从那个时期开始算起,市场操纵行为已经有450多年的历史了。到17世纪初期,闻名世界
推行“监理制”以来,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显著提高,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监理企业应有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推行“监理制”的目的也未完全实现,工程建设领域投资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
设计一种通用云台控制器。系统以新型单片机P89V51RD为核心,硬件设计采用RS 485通信专用器件MAX 485和新型感性负载专用驱动芯片ULN2803,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实现对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