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氨肽酶N(Aminopeptidase N,APN)(EC3.4.11.2),与人类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 CD13,属同种物质,是一种 II型外肽酶,具有锌离子依赖性,隶属于M1家族。在其活性中心,具有高度保守的序列(HEXXH-X18-E)。在自然界,APN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多功能的酶,在许多组织中都有表达,在肾、小肠刷状缘膜高度表达。在脑、肺、血管组织也发现其存在。在许多转移性的恶性肿瘤细胞中都检测到APN的表达,如前列腺癌、黑色素瘤、卵巢癌、肠癌、肾癌等,及非实体瘤,白血病和淋巴瘤。APN在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侵袭、迁移及血管生成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抑制剂能够有效的抑制肿瘤细胞活性,因此,APN成为开发抗肿瘤药物的重要靶点。 本课题以大肠杆菌APN为靶点,以其活性位点结构和与 Bestatin的作用模式为基础,借鉴已发表的小分子抑制剂结构,选取 L-组氨酸作为抑制剂的骨架结构,引入异羟肟酸作为锌离子螯合基团,咪唑环和氨基N原子连接疏水性芳香侧链,以深入锌离子两侧的疏水口袋。基于此思路,设计了一系列L-组氨酸衍生物,借助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Sybyl进行对接打分,选取打分较高的化合物进行合成。 本课题以L-组氨酸为起始原料,经过羧基成甲酯保护、Boc保护、N取代反应、去保护反应、酰化反应、氨解反应,得到最终目标化合物。关键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氢谱、离子阱质谱等确证结构。之后,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抑酶、抗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迁移等初步生物活性测试。 本课题共合成26个L-组氨酸衍生物。在体外抑酶活性测试中,多数化合物对APN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01b、01c、01e、02b、05c活性较高,接近于 Bestatin,01b的活性(IC50=3.51±0.44)甚至优于阳性对照 Bestatin(IC50=10.41±1.68)。抑制ES-2、MDA-MB-231细胞表面APN的实验中,除个别化合物,其他化合物对ES-2的抑制活性高于 MDA-MB-231。推测原因,ES-2为 APN高表达的细胞株,而在MDA-MB-231则较低表达,化合物主要作用于APN,则对ES-2的抑制活性高些。在抗肿瘤细胞增殖实验中,化合物02b具有较好的活性。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迁移的实验中,01b、02b都能显著抑制ES-2细胞对基底膜的侵袭、迁移。 经过一系列生物活性测试,发现了具有较好活性的化合物01b、02b,可作为新的先导化合物进行抑制剂的结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