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处于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在面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和国家需要大量人才的新背景下,我国的基础教育亟待“更新换代”。不仅教育理念需要创新、课程需要与时俱进,更要紧密跟随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出基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的重大影响。我国基础教育界的“三维目标”注重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在这十几年的改革中取得了一定得成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就是如今的核心素养,它是对三维目标的凝练,是教育改革的“再出发”。基础教育是国家意志和社会形态的直接体现,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力量与希望,而核心素养在“立德树人”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更是基础教育的新曙光,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发,提出“发展各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新任务,并且以“培养核心素养,明确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主要目的,为“核心素养时代”的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通过地理教学评价,在教师层面,可以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把握地理教学的实时动态,促进教师有效教学;在学生层面,可以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校层面,反映学校教育现状,促进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在“评价与学生核心素养”研讨会上,他指出未来探索的方向:要强化对于软技能和软环境的评价,善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对每个学生个体的整个受教育过程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过程性保存和追踪,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核心素养的落实和综合素质的评价提供技术支撑。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我国核心素养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大批的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涌现出来,大多文献是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类的文献,本人发现,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类的论文数量相当少,为探寻新一轮教育改革中地理教学评价的新形势,本人阅读了大量关于核心素养和教学评价的文献和资料,并且参加了2015年10月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地理专业委员会2015年综合学术年会,听了国内地理教育界学者关于核心素养的交流会议。2016年11月,参加“黑龙江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研讨会,对核心素养有了很多心得,并在教育实习中努力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水平,为论文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本文所用的理论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想,为整篇文章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我国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主要方面为人地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为适应新的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从四个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提出针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策略,即用什么方式来获取学生的评价信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评价,如何达到最好的评价组合是本论文将要探究的问题,并在研究中加入了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案例研究,理论与实践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