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独立半个世纪有余,非洲大陆的殖民创伤依然隐隐作痛,制约着重获新生大洲的自由与发展。语言问题称得上是其中重要的制约力量。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大多呈现语言“马赛克”,且继承了殖民时期的语言等级结构。在一元化建国理念指引下,前宗主国语言和本土语言发展失衡,突出体现在教育领域。教育语言政策延续着语言群体间对立及其不平等关系。有鉴于国内外学界尚无任何从冲突视角对非洲国家教育语言政策的深刻研究,本研究从语言冲突现象出发,基于社会冲突理论尝试建构了包含语言冲突结构、维度、类型、功能、调节机制等因素在内的语言冲突理论及分析框架,借以对教育场景中的语言冲突事实展开分析和讨论,发掘教育语言政策舒缓和激化语言冲突的双重属性。因此,选取语言冲突视角对本研究而言具有现象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双重意义。本研究通过追溯南非、尼日利亚、坦桑尼亚三国教育语言政策演变史,剖析了教育语言政策和语言冲突间辩证关系,阐释了统治阶层如何通过政策制定和实施确立并强化特权地位。在全景式展示三国教育语言政策历时演变的基础之上,本研究指出语言政治化、精神殖民化、教育精英化和语言选择国际化是现阶段非洲大陆语言冲突背后的推动力量,疏导语言冲突的关键在于提升本土语言赋权能力。然而,流传甚广、渗透至深的极端语言态度严重阻碍了本土语言复兴,扭转消极语言态度成为关键所在。除此之外,政府中长期语言规划目标和落实到位的语言政策内容同样不可或缺。简言之,国家规划和自我选择、语言干预和语言实践相结合的本土语言赋权策略似可为无所适从的后殖民非洲国家就如何缓解国内语言冲突指明出路。综上所述,非洲国家语言冲突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后殖民国家遭遇国际不平等秩序的形象脚注,是全球语言系统局部运作的缩影。本研究在研究选题、分析视角、理论建构、研究启示等方面皆具有创新性,填补了国内外语言冲突研究与语言规划和政策理论研究的空白,同时就如何疏导语言冲突提出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