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产品类型对大学生产品偏好的影响——解释水平视角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qig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释水平是指人们对事物进行心理表征的抽象程度,它决定了人们对事物或事件的反应。解释水平理论将个体心理表征系统简化为高解释水平和低解释水平,高解释水平是抽象的、简单的、去背景化的、上位的表征,反映了事物的核心特征;而低解释水平是具体的、复杂的、背景化的、下位的表征,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特征。随着解释水平理论在消费领域的应用,研究者把视角从个体解释水平转移到了产品的解释水平上。产品的解释水平指的是产品所具有的属性信息的解释水平。一般认为产品的主要的、与目标相关的属性描述构成了高解释水平信息,而产品的次要的、与目标无关的属性描述构成了低解释水平信息。在消费领域的研究中关于个体解释水平与产品解释水平如何共同作用于消费决策还不明晰。考虑到情绪是广告宣传中的重要元素,会影响个体的解释水平。同时不同研究者在研究时所选用的产品差异大,忽视了产品类型在其中的影响。在此,本研究预探讨情绪、产品类型以及产品信息的解释水平对购买意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预实验选择实验产品以及属性。选取本校34名大学生,通过调查分析挑选出四种电子产品,其中两个为实用品两个为享乐品。接着,让本校41名大学生被试从每种电子产品的六个典型属性中评定出三个主要属性,三个次要属性。正式实验中,将产品两类属性相交叉的匹配起来,较佳的主要属性匹配较差的次要属性构成突出高解释水平信息产品,较佳的次要属性匹配较差的主要属性构成突出低解释水平信息产品。最后,本研究正式实验为3(情绪:积极,消极,中性)×2(产品类型:实用品,享乐品)×2(产品属性信息:突出高解释水平信息,突出低解释水平信息)三因素混合设计,以此探究不同情绪状态下,个体在两种产品类型(实用品,享乐品)以及产品属性信息(突出高解释水平信息,突出低解释水平信息)下购买意图上的差异。选取了150名大学生参与实验。通过E-prime软件呈现准备的实验材料。得到以下结果:(1)积极情绪下,被试对享乐品的购买意图高于实用品。而消极情绪下被试对实用品的购买意图高于享乐品。积极情绪状态下对享乐品的购买意图高于消极情绪。(2)积极情绪下,被试相比低解释水平信息更关注高解释水平信息,倾向于购买突出高解释水平信息的产品。且当产品突出高解释水平信息时,积极情绪下被试的购买意图高于消极、中性情绪条件。(3)在积极情绪下,实用品突出高解释水平信息时具有更高的购买意图;同样享乐品突出高解释水平信息时具有更高的购买意图。在消极情绪下,被试只在产品为实用品时更加偏好突出低解释水平信息的产品;当产品类型为实用品时,在购买意图上差异不显著。中性情绪状态下,产品属性信息在产品类型上不存在差异。(4)积极情绪下,在突出低解释水平信息的两种类型产品上被试对享乐品的购买意图更高。同样,消极情绪下,在突出低解释水平信息的两种类型产品上被试对实用品的购买意图更强。中性情绪下则不显著。(5)对于实用品,当其突出高解释水平信息时,积极情绪下购买意图显著高于消极情绪;而当其突出低解释水平信息时,积极与中性情绪下购买意图都低于消极情绪。对与享乐品,当其突出高解释水平信息时,积极情绪下购买意图高于消极情绪;而当其突出低解释水平信息时,各情绪下购买意图不存在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
在美国人看来,ATS的目标很明确,就是BMW 3系,他们毫无顾忌地在WORKSHOP中多次提起这件事情,不要保守的以为希望渺茫,ATS的确带着诚意姗姗而来了  也许这是我从业以来第一次,也是至今为止惟一一次,仅凭一辆新车在技术说明会上的讲解,便进出了强烈的购买欲望。美国人很重视凯迪拉克ATS在中国市场的宣传,几位ATS项目工程师专程从遥远的大西洋彼岸飞抵魔都上海,为的就是让中国媒体更清楚地了解AT
心理授权是指授权的个体内心体验的综合体,包含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自我决定以及工作影响4个维度。根据心理授权理论,只有员工的心理状态能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动力时,才会
情绪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如同人的影子一般,无论你是工作还是休息,它总与人形影不离。或许你会觉得不耐烦、讨厌,但你可曾想过,假如真的有一天你没有任何情绪的活
在越来越拥挤的城市中,更小排量的发动机,具有更低的油耗,但作为一辆3系,316i并没有失去它应有的驾驶乐趣,全面的配置丝毫不“寒酸”,31万元的售价能有如此表现,对得起“性价比”三个字。  德系三强中,奔驰C级、奥迪A4L和BMW3系作为老对手,已经厮杀了多年。BMW一直都将3系定位为运动风格的坐驾,也是惟一坚持标准轴距和加长轴距共存的车型。随着BMW316i标准轴距车型在国内上市,这三家的较量又
依恋理论自从诞生以来,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对象贯穿一生;在青少年阶段,研究者大多采用问卷法探讨依恋对于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而成人依恋社会认知的研究表明,探讨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