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鼎钧散文以汪洋奇绝的想象力、大气磅礴的文字驾驭能力而著称,将阳刚之气彰显得淋漓尽致,《碎琉璃》、《左心房漩涡》、《山里山外》、《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读来令人精神为之振奋,神清气爽,究其原因一个“大气”或可囊括,如此风格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有迹可寻,有据可查。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王鼎钧出生于礼仪之乡的山东兰陵,幼时受到沈从文作品的影响,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渐走上写作的道路。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王鼎钧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做了一名流亡学生,从此远走天涯,一九四九年随军到达台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移居美国至今。
本文立意中国传统的文气理论,以散文传统理论为基础,探寻王鼎钧自身散发出来的独特的精神气质、天赋个性;从三个方面对其散文风格进行一次系统性的爬梳。
第一章:气与质的融合:王鼎钧散文主体风格形成。主要从王鼎钧性格形成的背景以及散文个性质感方面入手,来揭示其散文主体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章:即体成势:王鼎钧散文主体风格呈现。王鼎钧多年的背井离乡,孕育了他的“乡愁美学”,对其散文语言、意境、意象的剖析可以更好地解读这种“大气乡愁”。
第三章:气生则风盛:王鼎钧散文主体风格评述。
针对前两章的剖析和探寻,陈述对王鼎钧散文主体风格的个人评介,试图探寻出文本背后的文本、语言背后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