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柽柳和胡杨作为新疆荒漠地区主要的建群种和优良的固沙植物,其构成的植物群落维持着荒漠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本文主要对南北疆植被冠幅内外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选择典型样株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别取土样,并与不同地区的柽柳、胡杨立地土壤酶活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塔河中游柽柳根部、冠幅下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冠幅的边缘,即:根部〉冠幅下〉冠幅边缘,形成明显的局部“肥岛”特征;柽柳冠丛下根部、冠幅下、冠幅边缘的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随冠幅的增大而升高。2、塔河中游柽柳冠丛下6种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的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规律是:土层深度0-20cm各种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最高,在深度20-40cm酶活性下降后,至深度40-60cm土壤酶活性又有所上升,随后从深度60-80cm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又开始逐渐下降,深度80-100cm达最低。但不同的酶和微生物数量下降速率有所不同。在同一个土壤层深度上,酶活性和微生物量表现为:根部>冠幅下>冠幅边缘。塔河中游柽柳冠丛下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呈现极好的正相关性。3、阜康北部柽柳冠丛下土壤酶活性研究表明:根部>冠幅下>冠幅边缘,六种土壤酶活性随冠幅的增大而相应的升高。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6种土壤酶活性总体呈现递减趋势。4、对不同地区柽柳冠丛下土壤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轮台、阜康各种类型柽柳冠丛下6种酶活性均值表现为:大型>中型>小型;轮台与英苏、阜康、木垒三种型号冠丛下6种土壤酶活性平均值也存在很大差异。5、塔里木河中游胡杨冠幅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为:根部>冠幅下>冠幅边缘;胡杨根部、冠幅下、冠幅边缘的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随胡杨胸围周长的增大而升高。6、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塔河中游胡杨冠幅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同一个土壤层深度上,6种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总体表现为:根部>冠幅下>冠幅边缘。塔河中游胡杨冠幅下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呈现极好的正相关性。7、对不同地区胡杨冠幅下土壤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各种类型胡杨冠幅下6种酶活性均值变化规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