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老年人对社会养老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现有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存在着积弊已久的四大顽疾:不充分性、不均衡性、碎片化、低效性,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我国现有养老服务体系中“三性一化”的表现特征,并以杭州市为个案调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同时深入分析“三性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我国改进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可行性政策建议。首先,本文概括了养老服务供给、养老服务供给体系、长期护理和碎片化的概念。在介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般系统论和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理论的基础上,厘清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梳理文本研究的理论逻辑。其次,本文借助定性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不充分性、不均衡性和碎片化表现特征,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再次,以杭州市为个案,运用SERVQUAL模型调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同时运用“重要性-表现水平”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进而得出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综合评价。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第一,家庭养老服务不充分性表现在老人养老自给能力加强和家庭居住模式由“共居式”转变为“代际分离式”。第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充分性表现在家庭医生数量的缺乏和职业态度的懈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供给的不足。第三,机构养老服务供给的不充分性表现在机构床位数供给不足和养老机构入住率、床位利用率水平较低。(二)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充分性的影响因素有两点:第一,“空巢家庭”、“隔代家庭”数量增加;第二,代际时空隔离环境下导致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的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充分性的因素有两点:第一,社区居民的邻避效应;第二,高投资低利润的运营模式难以维系。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不充分性的影响因素有两点:第一,养老机构的大规模亏损现状;第二,养老机构的地理区位因素影响和机构定位偏差。同时,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充分性还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有着很大的关系。(三)养老服务供给区域分布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城乡间服务供给水平差异和东中西部间服务供给水平差异。第一,城乡间服务供给水平差异表现各类养老机构数量、养老服务供给质量以及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人员的数量差异。总体表现为城市水平高于农村,且趋势逐渐扩大。第二,东中西部地区间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差异表现在养老金水平和替代率,以及养老服务项目知晓率、利用率、服务需求率的差异。(四)养老服务不均衡性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城乡间二元经济结构和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首先,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人民间存在着生活水平的差异和资源倾斜程度的差异,且实行差别化的社会福利待遇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地区间养老服务供给水平的差距。其次,中央、地方政府遵循差序格局分配的制度逻辑,使得养老资源会涌入经济发展较好的东部。(五)养老服务供给碎片化主要表现在医养服务分离和多元管理主体的职能重复。首先,医养服务分离的具体表现为服务对象的偏差、服务内容的偏差。其次,民政部、全国残联等多个部门沟通阻滞和部门间利益冲突也是制度碎片化的最好体现。(六)养老服务供给碎片化中,多元管理主体碎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间各个主体的利益博弈。医养分离的碎片化主要影响因素为居民寿命的延长和疾病谱的改变,大部分养老机构不具备医疗能力及衍生而成的医养分离的传统思维模式。(七)通过对老人实际感受和期望感知的差距统计,发现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状况总体呈现出中下水平。通过IPA数据分析,发现杭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优先改进“有形性”。基于上述七点研究结论,结合研究的创新点和供给体系的缺陷,本文从制度介入的力量、职能定位的精确、制度构建的创新和统筹层次的提升这四个大点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