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积极战略研判。自2012年国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遍地开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和农民自身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培育工作却面临着低质低效的发展困境。因此,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和背景下,有必要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出发,探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供给和需求两端的矛盾运动,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供给端的改革路径,从而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本研究立足于新型职业培育开展的现状,将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引入其中,从“供给—需求”这一全新视角探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创造性地将经济学和教育学进行了有机结合。本文围绕这一主题,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描述了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进而梳理和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供给侧改革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详细综述了与本研究联系最为密切的主题及内容,通过多视角分析和比较,确定了本研究的研究方向和问题,并为下文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依据,最后详细介绍了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拟创新点等内容。第二部分在充分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先厘清和界定了供给侧改革、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供给侧改革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核心概念。其次,详细阐述了本研究开展的理论基础,为下文的理论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最后,进一步分析了供给侧改革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在逻辑,从宏观层面上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观层面上的农村农业发展、微观层面上的农民自身发展三个维度阐述了供给侧改革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在统一的价值取向,明确了在供给侧改革下探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第三部分通过深入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供给和需求的主要特征,在充分结合供给侧改革相关理论、教育供给和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勾勒出明确“一个基本定位”、把握“两端动态均衡”、基于“三个分析维度”的理论分析框架,即要明确“培养什么层次和类别”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一基本定位,把握“供给端”和“需求端”两端矛盾运动的动态平衡,基于“数量、质量、结构”三个维度对供需两端进行详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型,为下文实地调研的实施开展和路径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根据上文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首先对陕西省富平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进行了实证调研,从数量、质量和结构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培育供给和需求态势,为下文问题提出、归因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第五部分重点剖析了当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民培育需求强烈,供给总量供不应求;二是低水平供给和高质量需求之间的矛盾;三是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呈现错位现象。最后,结合实证调研,从顶层设计、要素配置、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四个层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为下文进一步提出改革路径提供了事实依据。第六部分在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分别从改革的关键、要义、核心、基础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一是更新培育理念,明确供给目标,二是改革课程体系,优化供给结构;三是创新教学方式,提升供给质量;四是健全保障机制,建设供给环境,以期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意义。本研究从供给侧的视角出发,充分借鉴了教育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深刻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供给和需求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原因,并且构建出基于供给和需求理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理论分析框架,进一步丰富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为研究和讨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改革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