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对志愿者的报道框架变迁研究——以1994年和2008年为例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2005131371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变革推动了社会结构变革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媒介的变革既受到一系列社会变革的影响,也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舆论工具而发生作用。本文即以《人民日报》在不同时期有关志愿者的报道为例,考察媒介报道实践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辩证关系。  本文将1991年到2010年期间《人民日报》有关志愿者的报道划分为三个阶段:1991年-1993年,1994年-2007年,2008年-2010年。由于第一阶段报道篇数极少,因此,本文选择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第一个年份,即1994年和2008年的相关报道进行比较。这两个年份的相关报道篇数均比上一年大量增加,并且能够分别代表《人民日报》有关志愿者报道的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通过对1994年和2008年《人民日报》有关志愿者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发现志愿者在《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中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人民日报》的报道框架也从以政治框架和整体框架为主演变为以生活框架和个体框架为主,与1994年相比,2008年的报道更加关注志愿者的生活体验和个性化特征,也更加突出志愿者个人价值的实现。  本文认为,《人民日报》的这一变化与与中国社会变迁相互呼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迁、个体化的崛起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对《人民日报》有关志愿者的报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作为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舆论宣传工具,《人民日报》对志愿者报道框架的演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民对公共生活的参与,进而推动了中国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其他文献
网络广告是一种新兴的广告形式,它依托互联网而产生。互联网是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媒体,以方便、快捷、交互性强等优势为人们所喜爱。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广告有效地将文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