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是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础。道德要求的形成与发展受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制约,反过来又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影响。道德教育是通过对道德观念、道德原则的灌输,使之变成人们普遍遵循的道德习惯,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为法治提供道德基础和协同力量,为经济发展积累“人文力”。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经济条件的形成与变革,对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提出新的要求。为此,我国在2001年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然而,纲要颁布十多年后的今天,社会上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讹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依然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学生在校期间是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教育成为提升道德的主要输入渠道。本文通过对学校体育特点、规律的研究,形成了新的认识,学校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在实施道德培育上是具有特殊优势的一门学科,重视和充分发掘其在道德教育方面的功能,必定会对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教育有条件、有责任担负起道德教育这一重任。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借助于有关学科理论,对学校体育中道德教育的优势、现状、和解决途径进行了理论辨析和探究,介入实际和现实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探索新形势下学校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