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 PVC)在建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产品形式包括型材、管材、板材等。当制品达到使用年限或遇到建筑物拆迁,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大量废弃物,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再生利用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但目前大多是降级回收,即再生制品性能比原始制品下降很多。如果在再生之前对回收料的再生价值进行评估,则有利于合理高效地加以利用,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首先在综述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决定PVC回收料再生性能的因素主要为化学成分(树脂、填料等含量)、残余热稳定性以及PVC树脂的老化程度,为了科学、高效地利用PVC回收料,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测试,进而评估其再生价值。第二,对回收料中的PVC树脂、交联PVC、热稳定剂、填料进行分离和分析,表明,不同来源的回收料化学组成差异很大,与原产品的配方、加工工艺、使用环境和时间有关。第三,采用热重法(TG)测定和比较PVC原始料VS和回收料R1的热稳定性,运用Flynn-Wall-Ozawa方法计算两者在N2下降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即转化率为10%和20%时,前者分别为143 kJ/mol和145 kJ/mol,后者都是132 kJ/mol;Kissinger方法计算的结果分别为138 kJ/mol和124 kJ/mol;采用Toop方程预测了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使用寿命,原始料为回收料的2-9倍,表明样品VS的热稳定性比R1的差。第四,为了了解老化程度与树脂结构之间的关系,对PVC(与热稳定剂复配)进行热氧老化试验,综合运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样品的分子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老化后,PVC分子链上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羰基;树脂的数均分子量随老化时间递增;分子链上脱去HCl生成共轭多烯链,并且其长度和浓度随老化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都在不断增加;定义450nm处的吸光度为PVC老化程度的度量,利用阿伦尼乌斯方程计算了PVC样品在试验条件下老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113 kJ/mol。第五,对回收样品R1、R2、R3和经过一次热加工的样品N(未使用过)中的树脂以及原始树脂V的分子结构进行表征和比较。结果表明,回收样品和经过热加工的样品的数均分子量都较原始树脂有不同程度地增加,分子量分布也变宽;分子链上羰基指数反映了样品被氧化的程度,其顺序为R3>R2>R1>N>V;树脂分子上含有不同长度和浓度的共轭多烯链; 450nm处的吸光度反映样品的老化程度,其顺序为R1>R2>R3>N>V;估算了回收样品R1、R2和R3在30℃下已使用的时间(理论计算值),分别为45年、15年和7年。最后,对全文的工作和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对PVC回收料的再生价值进行检测和评价的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评价PVC回收料的再生价值提供检测方法;为鉴定PVC制品是原始料制品还是回收料制品提供测试方法;为PVC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促进该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降低和消除PVC废弃物带来的环境污染,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为其它种类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