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为研究目的层,主要研究工区位于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顺托果勒南区块以及卡塔克4区块北部古隆地区。在广泛查阅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以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作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球化学等理论知识,充分利用现有实物资料,结合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地球化学分析和地震、测井等微观/宏观分析手段,围绕储层特征和成因机理,展开对塔中北坡碳酸盐岩储层的构造特征、岩石学特征、岩性组合特征、沉积相划分、成岩作用类型、成岩演化序列、储集空间/组合类型和分布等方面的详细研究,最后整合储层发育特征、主控因素及形成机理,对塔中北坡碳酸盐岩储层进行综合评价:构造格局方面,平面上,塔中北坡地区现今整体表现为西北低、东南高的单斜构造形态,受到南部造山带和塔中Ⅰ号断裂带分段性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东西分区、上下分层”的构造格局。并在西北部和东南部发育顺托果勒低隆和古城墟隆起,东西分区特征明显,其间以斜坡过渡。纵向上,研究区可分为上、中、下三个构造层,分别以奥陶系顶面(地震界面T70)和石炭系底面(地震界面T60)为界,下部构造层主要是指寒武系至中-下奥陶统地层内所发育的一系列压扭走滑断层;中部构造层位于T70界面和T60界面之间,以发育张扭走滑断裂为主;上部构造层以顺托果勒低隆区西部发育的挤压性断层为主,但整体断裂并不发育,多为轻微变形褶皱。通过对研究区现有单井取心薄片的镜下鉴定,将塔中北坡储层的岩石类型划分为石灰岩、白云岩、过渡岩类以及其它岩类。经过有效的筛选,剔除部分占岩石类型比重较小的岩性,及受后期成岩流体影响而不具备原始沉积岩石结构的岩性(如硅质岩,中-粗晶白云岩等)后,总结归纳了8类主要的岩石组合类型。在精细划分单井沉积相后,结合连井对比和不同沉积相的测井曲线特征以及地震相平面展布特征,认为塔中北坡地区中-下奥陶统的沉积相主要可分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以及台缘斜坡4个沉积相,包括7个亚相和9个微相。塔中北坡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的白云石化作用具有由下向上程度逐渐减弱的趋势。横向上同样存在程度差异,即顺南地区中-下奥陶统白云石化程度不高,鹰山组下部以灰质白云岩为主,但越往古城墟方向,白云岩含量越高,至古隆1井区附近鹰山组底部已变为纯白云岩地层。由于研究区内未见大规模蒸发岩地层,因此排除了同生/准同生期的“蒸发泵”模式以及渗透回流模式成因,白云岩主要为浅埋藏白云石化、中埋藏白云石化(过渡环境)和深埋藏白云石化三个成岩阶段的产物,相比之下,中埋藏成因形成的细晶(自形/半自形)白云岩地层具有更优良的储集性,为交代颗粒滩或早期浅埋藏环境下形成的泥粉晶白云岩持续云化作用的产物;后期的热液在该层段主要以改造调整为主,甚至带有一定的充填破坏作用。根据包裹体测温测盐、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等地化特征分析,热液流体具有混合性质,由岩浆活动提供热源,地层水提供主要的流体来源,岩浆热液与地层卤水混合后形成了中-低温、高盐度的硅化热液,硅质可能来源于深部岩浆分异。认为顺南地区发育的热液型储层可能与多期的火山活动有关,海西晚期可能是顺南地区热液活动的主要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