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腐新闻语篇的概念隐喻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ffrey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反腐倡廉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是中国政府专门针对反腐工作成立的最具权威性的官方媒体网站,是党和政府反腐态度和立场的集中体现,该网站中的反腐新闻语篇包含着大量的概念隐喻。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其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标志着隐喻的研究从修辞功能向认知功能的转变。前人对概念隐喻的研究主要以西方政治文本为研究对象,揭示西方国家的文化特征和意识形态,但对汉语政治文本的研究不多,并且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借助Charteris-Black的批评隐喻分析模型,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的100篇反腐新闻语篇进行分析。本研究旨在总结反腐新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主要类型,深入研究其映射过程及实现方式并探讨隐藏在隐喻表达背后的动机和功能。  研究发现,中国反腐新闻语篇主要有10种类型的概念隐喻,其中最主要且应用最频繁的概念隐喻有5种,分别是战争隐喻、工具隐喻、动物隐喻、疾病隐喻、工程隐喻。通过对每种概念隐喻的意义构建和映射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发现这些隐喻类型的选择和使用受历史、文化和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并且这些概念隐喻的使用具有简化、连接、劝说的功能。本研究通过对汉语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一方面证明了概念隐喻同样可以适用于汉语政治文本,扩大了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从语言学的角度为读者更好的理解中国的反腐政策和态度提供了新的途径。
其他文献
学术写作亦是建构作者身份的行为。作者在展示研究过程和研究发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在学术语篇中表露出自己的观点、立场,建构作者身份。已往研究表明作者会通过不同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