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致病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为临床早期识别、合理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ICU病房住院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儿童(新生儿除外)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脓毒症诊断标准将病例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结果:1.诊断为ARDS患儿共34例,占同期患儿住院构成比2%;病死数20例(包括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后死亡7例),病死率58.8%;内科疾病起源病例数30例(88.2%),外科疾病起源病例数4例(11.7%);接受机械通气28例(93.3%),其中机械通气大于72小时23例(76%)。2.肺炎(无并发脓毒症)12例(35.2%),为首要原发病,肺炎合并脓毒症11例(32.3%),为次要原发病。3.对全部患儿机械通气前、机械通气后8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血气分析进行分析比较,非脓毒症组患儿经过呼吸机辅助通气后72小时,PaO2和PaCO2得到显著改善,PH、PaO2/FiO2无明显改善;脓毒症组患儿通气后PH、PaO2、PaCO2、PaO2/FiO2均有显著改善。4.起病距原发病时间均值70.6±44.3小时(中位数72小时)。与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组患儿起病距离原发病时间更短(t=2.137,P=0.046)。5.接受机械通气的患儿潮气量均值5.7±3.5ml/kg,符合小潮气量通气范围;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患儿机械通气参数无显著差异;1例患儿通气后发生纵隔、皮下气肿,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发生率2.9%。6.本研究患儿ARDS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为肺炎;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患儿疾病起源、基础疾病、肺炎与ARDS预后显著相关。结论:1.儿童ARDS仍为高死亡率疾病;2.肺炎是儿童ARDS最重要的致病因素;3.保护性通气是治疗ARDS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