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和掺杂对碳纳米管几何和电子结构的影响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uan25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纳米管以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迅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在碳纳米管的众多研究领域中,掺杂或吸附金属原子是合成功能化碳纳米管材料和碳纳米管改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与大量的实验研究相比较,系统地理论计算报道较少。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能够提供金属在碳纳米管上吸附的热力学及静态动力学信息,为实验研究金属在碳纳米管上吸附及其电子性质提供重要补充与理论参考。本论文系统地从理论角度研究金属原子吸附与杂原子掺杂对碳纳米管的结构与电子性质的影响可为碳纳米管改性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并可从微观电子角度加深对材料性质的理解,也是实现碳纳米功能材料模拟与设计的基础。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研究了Rh原子在单壁碳纳米管内外的吸附行为,考查了曲率效应对金属Rh在(n,n)扶手椅型单壁碳纳米管上的吸附行为;以及Rh在不同类型(扶手椅型、锯齿型与手性管)、相似管径的单壁碳纳米管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由于石墨烯的卷曲效应使得管外电子云密度较管内高,导致Rh原子在管外吸附比管内稳定;曲率对吸附能的影响较大,随着管径增加,曲率下降,Rh在管外吸附能降低,管内吸附能增加,当管径超过13.6A时,管内外吸附构型与吸附能基本一致;吸附能计算结果表明,在管径相近的情况下,碳纳米管的卷曲方式对Rh原子的吸附能影响较小;电子结构分析表明吸附原子和碳纳米管间的强相互作用导致电荷重新分布,Rh原子的电子部分转移到碳管上,使碳管带负电,而Rh原子带正电。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研究了同一周期(Fe、Co、Ni、Cu和Ru、Rh、Pd、Ag)和同一族(Ni、Pd、Pt和Cu、Ag、Au)的金属原子在(6,6)单壁碳纳米管上的吸附行为与电子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除Co原子外,单个金属原子在管外的吸附均比管内稳定。金属Cu、Ag、Au原子的s电子参与和碳纳米管相互作用,其吸附强度相对较弱;Rt、Ru、Rh原子的s与d电子均处于不饱和状态,与碳纳米管相互作用比较强,管外吸附能均超过-2.0 eV,而Fe、Co、Ni的为s2电子构型,Pd为外层为d10,与碳管相互作用较强,吸附能也介于前两者之间。电子结构分析表明,不同金属吸附导致(6,6)碳纳米管导电性的变化亦不相同。在纳米管上掺杂B(N)原子以及BN原子对是改变碳纳米管电学性质的重要方法。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掺杂浓度下的优化构型和稳定性,并讨论其电子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掺杂后的CN、CB、BN管均呈“竹节状”。B、N原子掺杂分别使碳管转变为p型、n型半导体;BN共掺杂时,碳管仍为本征半导体。
其他文献
一维相互作用量子气体模型是冷原子气体研究领域中最为基础也最具有研究价值的理论模型之一。根据系统成分不同,一维量子气体可以分为玻色气体、费米气体和玻色费米混合气体,与
贵金属纳米颗粒因为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近年来备受关注,特别是其自由电子在外界电磁场的激发下会产生协同的集体振荡,表现出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增强现象,在高灵敏拉曼和荧光光
在漫长的工艺发展史里,中国陶瓷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古代手工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它的萌芽、发展和兴盛,不仅在视觉上给予了我们美轮美奂的享受,还为中国文化写下了史诗般的辉煌篇章。  当下,随着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将军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传统艺术的传承品,其艺术价值愈来愈被收藏家及大众看重。  本文重点阐述明嘉靖、万历时创烧,清顺治时基本定型,康熙年间盛行三个时期的将军罐。从现存的将
近年来,自旋轨道耦合的超冷原子气体是人们研究一个热点。系统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可以呈现不同的量子相。  本文先是对光晶格中的冷原子、自旋轨道耦合效应以及Fulde-Ferr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