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地沼泽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这些湿地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近年由于人类各种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排水造田、放牧、筑坝和采矿等,总体效果是破坏大于保护,使沼泽湿地面积迅速减少,沼泽逆向演替,土壤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质变差,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甚至丧失。为了实现区域内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必须对湿地污染、湿地退化和湿地健康开展进一步的研究,辨识湿地污染、退化的原因,是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依托黑龙江省攻关项目——黑龙江省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研究,选择小兴安岭北部山地沼泽分布比较集中的公别拉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水化学性质在湿地环境改变后的变化进行研究。同时,对公别拉河各段受人为干扰的河水进行化学分析,获取相关的基础研究资料,为山地沼泽湿地生态保护与受损湿地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人为干扰活动导致土壤容重增大趋势,增幅56.60%~147.17%。而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则表现为下降趋势,孔隙度降幅13.44%~39.49%,最大持水量降幅4.04%~70.67%;不同人为干扰活动下,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降幅排序均为:采矿>造田>筑坝>农扰>放牧。全P降幅排序:采矿>造田>筑坝>放牧>农扰。土壤全K受有机质影响较小,随着土壤矿质化程度升高而增加,增幅依次为:造田>筑坝>农扰>放牧>采矿;速效养分则随人为活动干扰加剧表现为分解释放,并最终衰减。水解N降幅排序:采矿>造田>筑坝>农扰>放牧。速效P降幅排序:采矿>造田>农扰>筑坝>放牧。速效K降幅排序:采矿>造田>农扰>放牧>筑坝。各种干扰类型下土壤退化程度从重到轻排序为:采矿>造田>筑坝>放牧>农扰。(2)农扰后湿地水化学类型有别于对照为硫酸类钙组Ⅰ型水,筑坝和放牧干扰后湿地水化学类型没有变化,但离子含量变化差异较大。三种干扰方式下湿地水矿化度、总硬度、总碱度均呈增加趋势,增幅从大到小排序均为:筑坝>农扰>放牧。干扰后TN、NH4+-N、NO3--N和,TP浓度均相对增加,其中TN、NH4+-N、TP增加均达极显著水平,NO3--N增加不显著。三种干扰活动均使得Fe、Mn含量显著增加。水质质量综合评分结果表明,不同干扰方式对湿地水质质量影响由重到轻排序为:农扰>放牧>筑坝。(3)河水流经中游采矿干扰区至下游入江口,不同干扰河段的水化学类型为硫酸盐类钙组Ⅰ型水(SⅠCa)。不同干扰河段,河水主要离子含量变化差异较大,矿化度、总硬度与对照相比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增幅最大值均出现在采矿干扰河段,下游入江口处矿化度、总硬度分别比上游对照增加了2.56倍和5.54倍。各干扰河段河水的总碱度变化幅度较小。河水流经各干扰区后,TN、NO3--N、TP含量均相对增加,尤其中游人为干扰频繁的地区,增加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NH4+-N含量则呈波动式变化;下游河水TN、NO3--N、TP含量与上游对照相比增加显著(p<0.01),而NH4+-N含量则显著降低(p<0.01)。上游河水中Fe、Mn浓度较低,均小于国家饮用水标准。流经各干扰区,Fe、Mn的浓度明显增加,远远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并且高于黑龙江江水Fe、Mn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