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提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但是由于区域性特征,不同区域的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创新发展的不平衡性突出,严重影响了长江经济带创新一体化发展。本文首先在梳理了相关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目前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并尝试从地级市层面构建评价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其次,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最终计算出各城市的创新能力值并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视角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通过泰尔指数分解,测算长江经济带创新能力差异的演变趋势以及各城市群间和城市群内部的差异特征,再次利用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区域经济水平、区域经济结构、区域开放水平和政府创新投入对长江经济带及各城市群创新能力差异的影响效应,并对解释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选取政府创新投入(gov)的滞后一期为工具变量进行GMM和2SLS估计,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全文,得出如下结论。(1)知识创造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源头,知识获取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通道,城市群知识储备能力的差异形成了城市群创新能力差异的根本原因,创新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城市群创新能力差异的外在因素。(2)长江经济带整体的创新能力逐年增加,呈现出缓慢收敛的态势;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创新能力差异在变小;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差异显著,呈现出以武汉和长沙为中心,以南昌为副中心的发展格局,整体上创新能力的差异在变大;成渝城市群整体上创新能力的差异波动较大。(3)长江经济带整体上创新能力差距呈现出先扩大再缩小,最后慢慢趋于收敛,从局部来看内部城市群差距最大的是成渝城市群。泰尔指数的变化趋势说明了城市群内部创新能力的差异明显大于城市群之间创新能力的差异,因此城市群内部的差异决定了长江经济带创新能力不平衡性的走势,是长江经济带创新能力差异的主要来源。(4)区域经济水平、政府创新投入、区域开放水平和区域经济结构对长江经济带的创新能力都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区域开放水平对长三角的创新能力影响最大;中游城市群的回归结果中政府创新投入影响力最大,区域开放水平却表现出显著的负向作用,可能存在中部塌陷的效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成渝城市群的创新能力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区域开放和政府创新投入是主导成渝城市群创新差异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树立“一盘棋”思想,整体推进经济带创新一体化发展,打造“长三角创新共同体”,推动中游城市群崛起,强化上游“蛙跳效应”,承接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