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层变迁,城市实体空间不断“增值”,土地异质性和不可移动性的特点使土地成为商品空间和人的消费对象,原有的社会空间脉络在新的经济增长势态中遭到破坏和中断。作为生活在一定空间下的群体和这个群体的社会,对传统社区改造的空间社会性研究是其作为理解当地生活品质和保留传统社区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因此,从社会冲突理论的视角出发,注重当地社会群体的空间适宜性对传统社区的复兴具有重大的意义。本课题以社会冲突功能为理论视角,提出不同空间重组方式对社会群体互动模式的影响及其所体现的空间适宜性问题,探讨社区空间改造如何发挥社会冲突正功能的作用,从而提出相应的空间重组策略,使地方传统文化和生活精神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本文章节及安排内容主要如下:第一,对国内外旧城更新的理论和发展进行文献梳理和研究,针对空间社会性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分析,理解与社会冲突概念相关的城市规划政策、应对措施和相应理论等。第二,结合相关案例从社会冲突功能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空间社会性的运作加以理解,文章认为,为避免冲突,不同群体之间物理距离疏远的表现是一个僵化的社会表现,反之,物理距离的缩小可以使不同群体在同一个时空范围内自动形成一个内稳的空间社会系统从而达到空间冲突自动整合的正功能。而促进这个内稳系统的空间重组手段,则涉及到空间适宜性和空间控制权的问题。第三,对汕头市小公园传统空间的调查和研究来分析其空间重组和空间控制策略,利用历史文献收集方法、现状空间分析法和当地生活群体的价值冲突问卷调查,以社会冲突在空间运作中的共性特征为理论基础,总结当地居民对未来社区改造影响的可容忍原则和需要得到空间合法性保护的节点和路径,从而保护当地的居民权益和生活文化精神。第四,研究结果表明:空间是否能最大限度的达到弱势群体需求的最低基线的问题,是能否发挥空间社会冲突正功能的关键,也是传统社区是否能够再次重生和传承生活文化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