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磺胺间甲氧嘧啶(sulfamonomethoxine,SMM)又名磺胺-6-甲氧嘧啶,其作用强、毒性反应低,是水产养殖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广谱的抗微生物药物,对水产养殖中的细菌性竖鳞病、弧菌病、烂鳃病等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不合理用药不仅无法保证药物的疗效,引起动物肝、肾等器官损伤,还会给养殖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残留在水产品中的药物亦会威胁人类的自身健康。因此,开展对SMM在罗非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残留规律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采用HPLC法测定SMM在罗非鱼各组织中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研究SMM在罗非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同时,比较了23±2℃和28±2℃两个水温条件及不同给药次数下,SMM在罗非鱼血液和肌肉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以期为罗非鱼养殖生产中制定SMM使用剂量和方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磺胺间甲氧嘧啶在罗非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在试验水温28±2℃条件下,按200mg/kg的剂量对罗非鱼单次药饵饲喂SMM后,采用HPLC法测定罗非鱼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研究磺胺间甲氧嘧啶罗非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结果显示,药物在各组织中(血液、肌肉、肝脏和肾脏)的最大峰浓度Cmax分别为22.66、7.13、45.50、22.77μg/mL(μg/g);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7.52、7.02、1.00/8.00和2.00/10.00h(Tmax1/Tmax2);肝、肾组织中的药-时曲线有明显的双峰现象,并且第一个峰浓度高于第二个峰浓度,提示该药物在罗非鱼胃肠道中具有非齐性吸收现象;药物在各组织中的消除半衰期T1/2Ke分别为5.21、4.84、14.12、6.80h,显示SMM在罗非鱼体内代谢较快,属于较为短效的磺胺类药物;并且在肌肉和血液中的消除快于肝脏、肾脏。2).不同温度及给药次数下磺胺间甲氧嘧啶在罗非鱼体内的残留规律比较分别在试验水温23±2℃和28±2℃条件下,按200mg/kg的剂量对罗非鱼连续5d药饵饲喂SMM后,采用HPLC法测定罗非鱼血液和肌肉组织中SMM的浓度变化,研究不同温度下SMM在罗非鱼体内的消除情况;此外,将28±2℃下的结果与药动学实验部分单次给药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的给药次数对SMM在罗非鱼体内残留规律的影响。结果显示:在23±2℃条件下,罗非鱼血液和肌肉中的SMM含量降至残留限量0.1mg/Kg的理论时间分别为160h,140h;在28±2℃条件下分别为135h,120h;实验说明,SMM在罗非鱼体内的吸收和消除均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的。在28±2℃条件下,以200mg/Kg的剂量单次给药SMM后,药物在罗非鱼血液和肌肉中降低到残留检测限量0.1mg/kg的理论时间分别为130h,110h;连续给药5d后,分别为135h,120h;实验说明,在多次给药情况下,药物降至残留限量的时间会较单次给药情况下有所延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多次给药情况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蓄积有关。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35号公告中对动物源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总量的MRL规定,以0.1mg/kg作为残留限量。选取罗非鱼可食性肌肉组织作为SMM残留监测的靶组织,以200mg/Kg的药物量作为使用剂量时,建议休药期不低于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