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以合作伙伴关系为基础的企业关系的加速发展推动了工商业的持续变革。另一位管理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进一步指出,在当前时代,企业唯一可以持续的竞争优势是它与消费者及商业伙伴的良好关系。两位管理学泰斗的观点也揭示了从工业经济时代到网络经济时代过程中企业竞争的变化,即从“产品/供应链间的竞争”升级到“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近年来,创新生态系统战略(innovation ecosystem strategy)一词频繁出现在学术研究和企业管理实践中。在以“自利竞争”为核心的传统竞争战略主导下,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建立在“打败一切竞争对手”的基础上,而以“共生共赢”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系统战略则主张通过“赢得用户”和“实现生态价值最大化”来获取竞争优势。从理论上看,关于创新生态系统战略的研究尚未成熟,缺乏对创新生态系统战略的界定、维度及其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的系统研究。从实践上看,微软、宝洁、小米等诸多企业已经开展了对创新生态系统战略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亟待形成可供其他企业借鉴参考的发展模板。针对理论发展的不足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实施创新生态系统战略的焦点企业视角,围绕“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战略如何影响竞争优势”这一核心研究问题,结合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组织间依赖、动态能力等理论,按照“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战略构念——静态影响机理分析——动态演进分析”的研究思路,从以下内容进行展开:第一,按照理论发展脉络对竞争优势理论、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及创新生态系统战略以及价值共创理论、组织间依赖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等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第二,通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5家典型企业进行分析,构建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战略构念,并提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战略——(激发)协同效应——竞争优势”的理论模型。第三,基于静态视角,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208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战略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以及协同效应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战略与竞争优势之间的中介作用。第四,基于动态视角,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战略及其对竞争优势影响的动态演进过程。本文得到以下五个主要结论:(1)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形成了多学科与多领域相融合的理论体系。(2)创新生态系统战略是一个合并型多维构念,包含(生态系统)价值主张、组织耦合和网络编配三个维度。(3)(生态系统)价值主张、组织耦合、网络编配分别对竞争优势效率维度和持续性维度均产生正向影响。网络编配的影响程度最高,组织耦合的影响程度最低,(生态系统)价值主张的影响程度介于前两者之间。(4)(激发)协同效应分别在(生态系统)价值主张、组织耦合和网络编配与竞争优势效率维度和持续性维度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5)在创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生态系统)价值主张的强度由大到小再到大变化,组织耦合的强度由小到大再到小变化,网络编配的强度由小到大再到小变化;协同效应的强度从小到大再到小变化;竞争优势效率维度和持续性维度的强度分别由小到大再到小变化。(生态系统)价值主张、组织耦合、网络编配依次具有“用户需求导向+技术创新导向”、“开放化耦合+集中化耦合”、“挤出机制+共益机制”的双元性特征。焦点企业呈现出“(战略)发起者——支配者/监管者——领导者——(新)发起者”的角色转换演进路径。同时,企业动态能力在创新生态系统战略与竞争优势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在开拓期和更新期阶段,企业动态能力表现为机会识别能力;在扩张期和领导期阶段,企业动态能力表现为机会识别能力和机会利用能力。本文主要贡献有以下两个方面:(1)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战略构念,并对创新生态系统战略对竞争优势影响的量化分析,拓展了生态本位观下竞争优势理论的逻辑框架,提出驱动竞争优势的隔离机制由基于资源本位观的“资源隔离”转向基于生态本位观的“生态隔离”。(2)通过对创新生态系统战略演进的动态分析,发现不同于传统竞争战略所产生的单一竞争优势,即“成本优势”或“差异化优势”,创新生态系统战略能够产生由多种“优势”的组合,包括“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和“生态优势”。本文研究结论也在实践层面上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1)创新生态系统战略揭示了企业竞争由“自利竞争”转向“价值共创”,为企业战略逻辑和竞争范式转型提供了实践启示。(2)传统竞争战略使得企业无法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而创新生态系统战略也将给企业带来“与狼共舞”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做好应对创新生态系统战略中潜在风险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