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脱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最早发轫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作为利率管制背景下的产物,它主要指在利率管制的市场条件下,当市场利率高于存款机构的存款利率水平时,存款资金等转向收益率更高的证券等的经济现象。此后,金融脱媒在其他国家也渐次出现。作为一种重要的、较新的经济现象,金融脱媒很早就引起了各国研究者的注意。Hester最早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金融脱媒的现象、内涵、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很多学者后来也都对不同国家的金融脱媒进行了研究,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对孕象的描述、统计等等,而是逐渐扩展到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上来,比如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的研究等等。综观国外的金融脱媒可以发现,这一经济现象的出现多半与金融市场结构的变迁、金融监管的放松有关。同样的,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及金融市场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催生、深化金融脱媒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债券市场逐渐恢复,股票市场正式建立,并且二者的规模与结构都在扩大和优化之中。商业银行体系逐步建立,中央银行职能的独立行使等,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制度层面的基础。各种金融法律法规的出台,丰富、规范了金融市场主体,强化了市场竞争机制,让各个市场参与方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渠道。价格、利率及汇率机制等的改革,既进一步健全了市场机制,优化了金融市场结构。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既有力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催生了我国的金融脱媒:作为一种金融系统的经济现象,金融脱媒也会对金融系统造成影响,而金融体系连接着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影响金融体系的事件或者趋势又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因此金融脱媒就会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实施效果。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四万亿措施的出台、以及人民银行种种宽松措施确实稳定了当时的经济,但随后伴随着过度投资而来的高通胀等又迫使人民银行出台各种紧缩政策。时至今日,货币政策的实施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国民经济发生了较大的波动,通胀水平也处在相对高位。货币政策的实施似乎遭遇了两难的局面,这又引发了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质疑与讨论。因此,在这样的复杂经济背景下,研究金融脱媒如何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无疑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我国金融脱媒现状的分析,可以了解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对于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执行、调整与优化,并最终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都有比较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金融脱媒中的“媒”,从广义上说,是指各种金融机构;从狭义上说,则是指银行。鉴于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仍然是以银行为主导的,结合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中的金融脱媒就是指资金的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绕过银行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因此也可以称为银行脱媒。为了更好的对金融脱媒进行度量和分析检验,本文借鉴了Schmidt、 Hackethal和Tyrell及宋旺和钟正生的方法,使用非金融企业对银行的负债中介化比率NFEBD和非金融部门对银行的资产中介化比率NFBA从资产和负债两个层面对银行的脱媒进行考察。并以此分析了中国金融脱媒的主要现状、特征及主要原因。接下来,文章又讨论了本文的另一个重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及金融脱媒对其的影响。一般来说,可以将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归为两类,即货币渠道和信道渠道。其中,货币渠道包括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信贷渠道则包括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利率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体系的根本,是其他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银行信贷渠道发挥作用需要两个条件:贷款和证券作为银行的资产不存在完全替代性以及贷款和证券作为企业的负债不存在完全替代性。这实际上也是把银行信贷渠道分解成了央行到银行及银行到企业两个传导环节,本文通过对这两个环节的实证研究可以更好的分析金融脱媒对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具体到我国来说,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1978年至1990年和1990年至今两个阶段。其中,在第一个阶段,银行信贷渠道一枝独秀;而在第二个阶段,银行信贷渠道作用相对趋弱,其他渠道作用则逐步显现。考虑到银行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及利率渠道在各种渠道中的基础性作用,本文将重点对上述两个渠道进行研究。理论分析发现,金融脱媒使我国银行信贷渠道成立的两个假设条件不再成立,即削弱了该渠道中的两个传导环节,实际上也就削弱银行信贷渠道,但对利率渠道的影响则因为存在不同方向的作用而不确定。因此,本文接下来就对金融脱媒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银行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数据为1990年至2011年的季度数据。包括GDP, CPI,用一年期贷款利率计算出来的实际利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狭义货币M1等。上文提到的NFEBD用以考察金融脱媒对银行信贷渠道从央行到银行传导环节的影响,金融脱媒对银行到企业环节影响的考察则用SLR,即银行有价证对各项贷款的比率。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各种金融统计年鉴,RESSET数据库等。对于部分宏观数据则用季节调整方法进行了调整,并计算以1990年第一季度为基期的实际值,使数据更具可比性。由于数据跨度较长,对于早年的部分年度数据进行了频率转换以获得当期的季度数据。在上述数据收集及处理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并建立了VAR模型。在确定模型平稳性的基础上,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发现,利率渠道并不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主要渠道,金融脱媒虽然使该渠道有所强化,但强化程度较为有限。银行信贷渠道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金融脱媒的影响下有所弱化。而且,银行信贷渠道的弱化,主要体现在银行到企业的传导环节,而非央行到银行的传导环节。虽然央行与银行有业务联系和政策约束,但与企业则无直接联系,这就意味着,对央行来说,这种渠道的弱化更加不具可控性。同时,本文还建立了比较简单的误差修正方程,对上述结果进行不同角度的检验并肯定了上述结论。在过去的几年中,人民银行仍对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政策工具偏爱有加,价格型政策工具则为辅助。而数量型政策工具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传导,价格型工具则主要通过利率渠道传导,由此也可看出两种渠道的相对地位。但数量型工具的频繁使用并未达到很好的效果,反而使国民经济发生了较大的波动,可见需要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进行调整。基于上文的分析及实证结果,为提供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1)优化布局,完善金融市场结构(2)合理选择数量型政策工具,减小银行信贷渠道的副作用(3)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强化利率渠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