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温度对小鼠角膜上皮创伤修复的影响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tuxiaoshen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环境温度对小鼠角膜上皮创伤后修复过程的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用机械创伤的方法对7~9周大雄性C56BL/6小鼠双眼角膜上皮进行创伤,后均分成三组,分别进行常温、低温和高温处理;在0h、3h、6h、12h、18h、24h、30h取出完整的角膜,并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染色和观察:使用PE-anti-CD31(PE-PECAM-1)对角膜缘血管进行荧光染色并使用Delta Vision Core进行观察和记录血管主干直径的动态变化;使用FITC-anti-Gr-1以及DAPI对角膜嗜中性粒细胞及细胞核进行染色,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嗜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情况;使用DAPI对角膜上皮增殖的基底细胞核进行染色,并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和记录基底细胞的分裂情况;DAPI进行荧光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获取角膜上皮层损伤面积和角膜上表面轮廓,使用相关软件计算出角膜上皮的愈合率。  结果:  环境高温和低温对小鼠角膜上皮创伤后修复都有不同程度的延缓作用。与对照组相比,两个实验组的再上皮化过程和炎症反应都受到了抑制。表现为上皮表层愈合延迟、上皮基底细胞分裂数目降低、血管扩张程度减小以及嗜中性粒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受抑制,而且极端低温的作用更为明显。  结论:  环境中的高温和低温都延缓了角膜上皮创伤的修复,且低温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其他文献
目的: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细胞进化上保守的、清除错误折叠蛋白及受损细胞器的自稳机制,被血清饥饿等营养缺乏的生长环境所诱导。研究表明,自噬途径相关蛋白的乙酰化对于细胞自噬
我国的煤层气储量非常丰富,排居世界第三,但利用率极低,特别是低浓度煤层气,大部分被直接排空,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加剧了温室效应。而甲烷部分氧化反应(POM)是利用低浓度煤层气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合适的产物比(H_2/CO=2)也有利于后续化工产品的合成。POM反应除具有适合的H2/CO比外,还具有低能耗、高空速、反应器体积小、反应速率快等优点。其最具有工业前景的Ni基催化剂因催化活性高和价格低廉
一段转化炉是合成氨装置中承担制氢转化反应的反应器,由辐射段、过渡段和对流段组成,是合成氨装置的核心设备。公司一期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装置于1995年投入生产。由于
炭膜作为一种新型炭基膜材料,具有气体分离性能好、孔径分布窄且易调节、耐化学腐蚀等优点,在二氧化碳捕集、氢气回收、空气分离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均质炭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