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追傩仪式的比较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ra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傩文化是从远古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原始形态是傩祭,然后逐渐演化出表演性的傩舞、傩戏、傩乐等。早在殷商时代就有关于傩仪的记载,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更为久远的时代。傩、蜡和雪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三大祭祀,也是中国巫文化的重要支柱,更是民俗文化的重要遗产。与中国相邻的日本,由于地理和长期历史交往的原因,文化的亲缘关系也是相当的广泛和深远。日本的追傩礼仪是从中国传来,在日本国内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逐渐成为了日本独特的祭祀仪式。日本的追傩仪式原本是只在宫廷中举办的年中活动,后来逐渐也在民间广泛的流行起来。本文由序论、本论的四个部分以及结论六部分组成。第一章序论论述了傩文化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傩文化历史悠久,在东南亚的大多数国家中都有体现。1988年中国掀起了研究傩文化的热潮,成立了中国傩剧学研究会,傩文化也被系统的称为傩学。在这之后,中国学界对于傩文化的研究逐渐扩展到了海外,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也出现了不少学者开始研究傩文化。第二章中论述了中国大傩仪式和日本追傩仪式的起源。中国的傩仪最早被称为大傩,是古代中国驱鬼除疫病时举行的仪式。傩仪在最初传入日本时也叫做大傩,从平安时代开始改为追傩,之后就一直沿用了追傩这个名称。第三章论述了中国大傩仪式由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主要以古典文献中的记载为中心还原出当时仪式的原貌进行分析比较。中国的大傩仪式在各朝各代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直到清朝的时候宫中已经不再举行大傩仪式,民间傩仪虽然持续到了清末,随后也在战乱中逐渐衰退。近代的傩仪因为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日本追傩仪式的发展历程。日本的追傩仪式到了镰仓时代也逐渐呈现出衰退趋势。其中的一部分跟民间的艺能相结合演变成为了日本古典演剧能,另一部分作为神社和寺庙的仪式被保留了下来。第五章中主要考察了中日两国现存的追傩仪式并进行比较。中国以江西石邮村的跳傩仪式为例。现在江西的跳傩仪式主要分为起傩、跳傩、搜傩、圆傩四个部分。其中时间最长地域最广的就是跳傩部分,历时十六天,途径村内村外。跳傩是以傩戏表演为中心也被人们成为演傩。而古代大傩仪式的基本表现形式则在第三部分搜傩中有所体现。日本的追傩仪式主要以吉田神社在节分时期举行的追傩式为例。吉田神社的追傩式基本上保留了日本古代追傩仪式的风貌,以方相氏为中心进行驱鬼活动。第六章为结论部分。本稿以中日两国关于傩文化的先行研究为基础,主要以古籍中关于追傩仪式的描写为中心,分别介绍了中国和日本追傩仪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以两国现存的追傩仪式江西石邮跳傩和吉田神社的追傩式为例,对中日两国的追傩仪式进行对比,从仪式结构来看,中国石邮跳傩以傩戏为中心更具有娱乐性质,而日本吉田神社的追傩式则还是以方相氏的驱鬼活动为中心。在中国古代大傩仪式中也是以方相氏为主角,而现在的跳傩却基本看不到方相氏的身影,但在日本吉田神社的追傩式还是围绕方相氏展开。另外从服饰道具上看也是日本吉田神社的追傩式更接近古代的追傩仪式。
其他文献
随着应用于电力电子领域能量变换装置中功率芯片的使用温度不断提高,如何确保芯片在高温下稳定可靠地运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纳米银浆作为一种新型电子封装材料,具有烧结温度低、导电导热性能良好和使用温度高等优点,受到了研究人员和使用者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已有的导电银浆存在烧结温度相对于传统钎料仍然较高(>250oC)且互连强度和致密度均较低等问题。本论文研究以降低纳米银浆的烧结温度和提高其烧结互
随着我国机动车数量的持续增多,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重。内燃机是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同时它也是把石油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重要工具,但转化比例只有30%~40%。如何节能减排和回收剩余能量,成为当前内燃机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特色在于针对增压柴油发动机存在低速工况下转矩不足、瞬态响应特性差、加速冒黑烟和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采用电动增压系统与原增压器并联的结构,代替原增压器进行快速进气。采用涡轮发电
500多年前,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深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而洞悉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自此指明天理内蕴于人心之中而为良知本体,是人成圣成贤的内在依据,而格物之功亦只需在身心上做。良知作为阳明心学的至善本体,在心物关系中表现出心外无物的特征,以心物一体的视角看待、理解、改造现实世界,为中国人理解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心物一体的独特性与日常理解世界的看法形成了冲突,所以从产生开始便对其争讼不休,有定之为禅,
战火的肆虐没有摧毁它的黛瓦与青墙,历史的风烟没有湮没它的文化与风情。它沉寂于偏远苍茫的的大山里,固守着自己的文脉与血统。它是仙霞古道上的一个美丽符号,是无数人朝思
斜拉桥跨度大、刚度大、受力合理等优点,在全世界大量应用。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复杂,施工周期长等因素会造成一些设计之外的偏差,最终导致成桥状态与设计的理想状态有内力、弯矩和位移等误差。所以研究斜拉桥施工过程中各个参数的控制、索力优化,使最终成桥状态达到理想成桥状态,具有理论价值和工程指导意义。本文的原型为保定乐凯大街高架桥子桥,按1:40进行微缩,考虑了模型设计、制作,提出了斜拉桥试验研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