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及利用,既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其中煤矿开采沉陷问题日益突出。煤矿沉陷区的生态恢复与治理,是煤炭生产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决定矿区的社会稳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同时影响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主要对淮南矿区开采沉陷的环境效应及其生态修复技术进行研究,具体分析了淮南煤矿的开采对水体的污染、粉煤灰对环境的影响和煤矸石的环境效应,对淮南矿区环境污染进行了监测,并测试了淮南矿区周围水体中的矿化度、COD、酸碱度、有害金属元素含量等水质指标,评价分析了煤矿开采沉陷对水体的污染,通过分析评价84个地区水体污染等级发现,重污染和严重污染的地区达到40%以上,得出水体污染和煤矿分布有着密切关系。并针对淮南矿区的大通矿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提出了大通矿区生态修复技术和水污染处理工艺技术,阐述了大通矿区的湿地生态修复重要性,针对独有特点,提出了能够实际实施的几种模式,包括土地复睦与生态恢复技术、沉陷区植被恢复技术、沉陷区大面积水体生态恢复与开发技术、桑基农业模式、旅游娱乐模式、动态开发利用模式,并探讨生态修复技术实施的可行性,得出开采沉陷的生态修复可行性措施,并对于已进行生态修复的地区土壤进行评价,为煤矿环境治理提供一些理论指导依据和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