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羽蛇》看劳伦斯后期长篇小说中的救世思想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smos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作家劳伦斯历来是评论界的热点,但鲜有人对其后期以《羽蛇》为代表的几部另类小说进行探讨,同时,对劳伦斯后期创作中的宗教救赎、性爱拯救和文艺救世的研究也寥寥无几。而本文正试图以这几个空白点作为研究的突破口,探索劳伦斯一生思想和创作的发展历程,重点研究其后期长篇小说的救世思想。 本文的立论方法是从具体的文本细读入手,由现象挖掘本质,故将全文内容分成逐层递进的四个层面。以《羽蛇》的文本解读作为论文的第一层面,从《羽蛇》的独特性—神秘的印第安宗教色彩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必然性,并由此推出劳伦斯本人想通过原始宗教来拯救工业社会的思想。接下来是论文的核心所在,通过具体分析劳伦斯的性爱理想及他在小说中的三种表现模式,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深刻悖论,由此进一部分析产生这种矛盾的主客观原因,指出劳伦斯性爱思想中一直潜伏着一股偏激的暗流,即要树立男性霸权地位并对女性独立进行压制,进而实行其性爱拯救,这一点是与其美好的性爱理想背道而驰的。然后由现象跃入本质,探讨《羽蛇》中承载的劳伦斯的生命哲学思想,即其二元论的宇宙观和性爱观,以及他在小说中倡导的通过泯灭意识回归生命本源的途径。第四章最后一个层面则回到《羽蛇》本身,以劳伦斯本人的文艺观点为切入点,分析小说的艺术结构和人物塑造是如何体现其生命文艺观的,提出其文艺救世的思想。 本文旨在通过这四个层面的研究来完整地把握劳伦斯思想发展的脉络,从而全面深入地理解《羽蛇》,理解劳伦斯的救世思想。
其他文献
本文以"网络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了互联网时代,科技革命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作用,以及文学创作仍要遵循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演变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介入,
期刊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是文学意义的最终生成者。作为当代重要的作家之一,铁凝的文学创作一直受到各方的关注。除创作外,铁凝也因积极参与诸多文学相关活动而活跃在公众的视野中
本文以浦江中学60多年毕业生的人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下列四个方面探讨了人名的变化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一)1949年以前浦江人名的性别特点;(二)1949—1976年期间浦江人名的性别特点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