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1月,中国篮协重启停滞多年的“小篮球计划”。同年教育部启动了校园篮球发展计划,在小学中学阶段大力开展和普及篮球运动。小篮球运动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姚明指出:小篮球运动的推广将以各级篮球协会、社会青少年篮球培训俱乐部、全国各小学为支柱,搭建“教练员培训、技术标准、周末假期训练营、大数据”四个系统,通过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市场助力的共同推动,真正把篮球运动推广到基层的少年儿童中去,成为少年儿童最喜爱的运动之一,并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本文引入运动训练学中的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将小篮球运动的推广认定为宏观的整体结构,将学校与俱乐部的小篮球推广现状视为小篮球运动推广结构的两项子系统。从二者各自推广的开展形式、教学现状、师资力量以及硬件设施条件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对比分析,运用类比分析论证二者在整体结构中的非衡现象及补偿的实现机制,运用非衡结构补偿理论的平衡补偿和非衡补偿途径,提出在小篮球推广非衡结构中的补偿策略。研究结论如下:1.学校与俱乐部在小篮球推广的体系中,二者各自开展情况呈现非衡特征,具体体现在推广的形式,开展的教学现状,以及师资条件及硬件设施保障能力。2.学校在小篮球的推广中呈现以下特征:一教学方面,学生学时保障不足、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目标不统一、教学内容随意性大、缺乏考核与评价;二师资力量方面,篮球专业教师资源匮乏、体育教师接受小篮球培训不到位;三在场地与器材设施上,学校场地设施陈旧,器材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3.俱乐部在小篮球的推广中呈现以下特征:一教学专业性强,利于学生水平同质化发展;二师资方面,俱乐部教练员专业性强,通过培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三在硬件设施保障方面,专业化的保障能够满足训练需要。4.在小篮球推广的非衡结构中,校外篮球俱乐部的开展明显优于学校,将其视为优势子能力。运用非衡结构的补偿普遍性原理论证了优势子能力对薄弱子能力的补偿或代偿,即俱乐部通过教学、师资、硬件设施等方面补偿了学校在小篮球推广中的不足,并且通过这种补偿机制共同促进了小篮球的推广。5.运用非衡结构补偿理论提出小篮球推广的非衡结构补偿对策,对于优势子能力的非衡补偿策略,即“扬长”—充分发挥俱乐部小篮球推广的自身优势。对薄弱子能力的平衡补偿策略,即“避短”—增强学校的小篮球推广能力,以此达到更好推广小篮球运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