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首先依据中医关于肝郁脾虚证的发病学说、临床表现和其涉及到某些现代疾病的生病理变化特点,探索运用复合病因造模法复制出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中的多指标观察,以获得模型的中医证候及部分生物学特点;在此基础上,比较观察具有疏肝、健脾和疏肝健脾功用的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和柴疏四君汤三方对该肝郁脾虚证模型的作用异同,探讨异方同证条件下的三方效用与病证模型之间的关联性和关联的部分现代生物学基础。故本课题以研究不同方剂与同一对应主治证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为进一步揭示和探索“方证相关”这一逻辑命题提供实证依据。论文分为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对肝郁脾虚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及柴疏四君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实验研究部分主要从肝郁脾虚证模型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胃肠功能的变化、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及柴疏四君汤对模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胃肠功能变化的影响及柴疏四君汤对模型甲状腺轴、能量代谢、血循环变化的调节作用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一:肝郁脾虚证模型的建立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肝郁脾虚模型组,每组40只。模型组大鼠采用慢性束缚应激+过度疲劳+饮食失节法造模,将大鼠于每天上午8∶00置于束缚盒中限制3小时,下午2∶00置于盛有温水(22±1℃)的大塑料桶中游泳10分钟。隔日喂食(隔日禁食,隔日足量给食),连续3周。然后停止造模自然恢复一周。分别于造模的第一、二、三、四周取材,用邻-甲苯胺法测尿D-木糖排泄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单胺神经递质,用试剂盒放免法检测血清GAS、IL-1β、IL-2、IL-6、TNF;血浆MTL、SS、VIP、ACTH、CORT;下丘脑CRH的含量。结果:1.外观行为的变化:随着造模天数的增加,肝郁脾虚组大鼠毛发不泽、枯乱;少动、扎堆、不活跃;情绪低落;饮食减少;易醒、倦卧;便溏;消瘦。停止造模一周后各种变化未见明显恢复。体重显著降低。2.胃肠功能、神经递质:模型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显著降低;血清GAS第三和第四周显著高于正常组;血浆SS第二周显著低于正常组,第三、四周显著高于正常组;血浆MTL第一、四周显著高于正常组,第二、三周显著低于正常组;血浆VIP第三周显著低于正常组,第四周显著高于正常组。模型组大鼠海马NE第三和四周显著低于正常组;海马DA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海马5-HT第二周显著降低,第三和四周显著升高。3.免疫系统:模型组大鼠胸腺、脾重量在造模第一至第四周显著降低;胸腺指数在第一、二周显著降低,至第三、四周无显著差异,脾指数于造模第三周和第四周时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