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情史》中的婚恋观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bin1985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明文学家冯梦龙的话本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以下简写为“三言”),共一百二十篇。一部分作品是由宋元话本小说加工而成,一部分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自己创作。《情史》也是冯梦龙搜集整理的一部颇有影响的文言小说集。他把“情”分为二十四类,并在每类的结尾做出点评。冯梦龙在“三言”和《情史》的许多篇章中描写了不同的人之间的形形色色的婚恋故事,本文将以“三言”和《情史》为窗口,略窥一下晚明世人的婚恋观。 晚明时期,传统的旧礼教已经失去了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影响和约束力,传统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家庭观也受到了很大冲击和挑战。冯梦龙身处思潮涌动的时代,本人又经历了不同寻常的爱情,所以,“三言”和《情史》中的婚恋观既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又糅合了冯梦龙的个人感情。本文立足于冯梦龙的“三言”和《情史》,通过研究在那个极端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不同男女演绎的爱情和婚姻的悲喜剧,分析那个时期不同身份和阶层的人的婚恋观。另外,本文会通过冯梦龙的“情教观”分析冯梦龙的婚恋观的超时代性和时代局限性。 本文第一章的探讨重点是名、利对人们婚恋观的影响。冯梦龙通过作品反映出,名、利会为人赢得婚姻和爱情,同时婚姻和爱情也在经受名、利等的考验。冯梦龙通过评和“教”两种途径表达了他对时人婚恋的褒贬。本文第一部分从对爱情和婚姻的等待着眼,分析由于阶级、经历等因素造成的人们婚恋观的异同。第二部分主要解读男女看待名利的态度,以及名利对他们婚恋观的影响。 贞节、生命和爱情的关系是第二章的主要讨论内容。本文分两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第一,婚恋观中的为情而贞与单纯地为义而贞是截然不同的。有的是为了难以再得的爱情忠贞,而有些人则是机械地遵循封建的礼教传统,把贞节当作一种人生应尽的义务。第二,当爱情和婚姻面临考验,甚至有一方背叛时,又该何去何从。有的人会坚守等待,有的人则义无反顾地选择死亡,而冯梦龙在描写这类故事时体现出因果报应的消极婚恋观。 水、信物、门窗和乔装是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水可以成就姻缘,信物可以见证爱情,门窗里有对婚姻和爱情的期待,门窗外则是对婚姻和爱情的诱惑和考验。乔装冲破了封建屏风的阻挡,成为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的一种婚恋方式。但是,自由和放纵的界限很难把握,冯梦龙在“三言”和《情史》中试图解决“欲”与“情”的困惑。
其他文献
当今的北美汉学界经历了对“西方中心观”的批判、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以及对“中国中心论”的反思后,出现了一种重新书写中国历史的气象,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就是这一过程的代表
人称“诗鬼”的李贺,乃中唐韩孟诗派里的一员猛将。其才高命短,在短短二十七年生命时光里,忧病、畏死、求生,于穷愁困顿的人间笔补造化,超入仙界与鬼域,形成了冷艳奇诡的诗歌风格,以
本文探讨的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现代人和他们作为现代人标志的精神痛苦的困境,为此选取的三个点分别是《红楼梦》、鲁迅和路翎的小说《财主底儿女们》,并试图勾勒出一
本文着重探讨八十年代上半期发生在人文学科研究领域内的方法论热潮。对方法论热的批评往往聚焦于科学方法与人文学科之间不可僭越的鸿沟,由此认为八十年代对自然科学方法的搬
本文对汉字点笔画进行了研究。文章按照文字演变历史的过程,分析了点笔画的形成与发展,将古文字阶段与今文字阶段的文字从形态上、数量上、位置上对点笔画加以分析和比较,指出了
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的创作对整个20世纪后半期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笔下的主人公沉醉于梦幻,拥有超乎常人的奇异幻想.人物奇异的
本文以“乡土民间”为分析视角,通过对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各阶段中涉及到“乡土民间”这一文化空间的小说的研究(主要选择了20年代的鲁迅、30年代的沈从文、40年代的赵树理为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