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文献综述、理论探讨、临床研究和统计分析等方面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的相关评定和检查指标以及电针配合当归注射治疗该病的疗效和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当归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病的作用机理,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更简便有效的方法。方法:本研究参照1992年青岛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自拟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选取2006年7月-2007年10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针灸科、神经内科以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康复科的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住院病人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合当归注射疗法,电针取穴,以病变的椎体为中心上下取3对颈椎夹脊穴。操作方法:患者坐位,低头伏案,取颈夹脊穴,穴位常规消毒后以1.5-2.0寸毫针,将针直刺入0.8-1.0寸,得气后行提插捻转,使针感向颈肩部放射,再接通6805电针仪,选用疏波,频率2-10Hz,输出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20-30min,每日一次,然后配合颈椎病变部位阳性敏感点的当归注射,每个敏感点注射5ml,每日一次。对照组采用川芎嗪加654-2扩管、解痉药物静脉滴注,一日一次,连续用药1-2周。以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与功能评分量表及颅脑多普勒彩超(TCD)观察方法,测定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并进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检查,观察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然后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94.4%,65.6%,说明两组疗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前两组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3)治疗前两组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所增加,治疗后两组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4)治疗前两组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所增加,治疗后两组基底动脉的基底动脉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5)治疗前两组的全血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均有所下降,治疗后两组全血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气血不通,清窍失养”出发,选取颈夹脊穴电针治疗配合阳性敏感点当归注射治疗,不仅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与功能评分得到了显著改善,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且使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全血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和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指标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优势。本研究采取电针治疗配合阳性敏感点当归注射治疗,通过穴位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达到疏通经络,补血活血的目的,使气血充足,经络通畅,清窍得养,痛止眩定。治疗颈椎病的机理可能是通过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和降低血液黏度,重新恢复颈椎的各种生理机能平衡。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电针配合当归注射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科学性、可行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