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群体。在左翼文学的推动下,他们自发地开始抗战文学创作,并以描写沦陷区东北人民的苦难生活和顽强的抗争而闻名于文坛。作为一个未成型的准流派,他们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因为没有统一的发行刊物,甚至没有统一的创作宗旨,他们的作品却相同地反映了日本侵略下东北人民的苦难生活,并以此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不止于此,他们在创作中表现出粗犷雄浑的审美风格,并以独特的民俗描写显示出浓郁的区域文化色彩。而萨满文化作为东北区域文化的基础,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广大的群众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萨满文化逐渐衰落,并演化融入日常的生活习俗之中。在这种文化浸染下,东北作家群不仅个人的性格气质受到影响,而且他们的创作中也表现出明显的萨满文化的色彩。萨满文化所形成的他们作品中的独特性,构成了他们立足于关内文坛的异质性因素,而这种相对于关内文化的异质性又恰好是凝聚东北作家群的纽带。因此,东北作家群成为萨满文化的书写者,而萨满文化又为东北作家群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渊源。本文突破以往乡土文学和左翼文学的研究局限,以区域文化为切入点,从萨满教文化的角度深入分析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在前人的研究之上,整合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并结合文本,将萨满文化的精神融入到作品的具体分析之中。萨满文化涉及面广,作家的写作更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本文在论述中,并没有做到面面俱到,而是在自我的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着重分析相关的萨满文化因素。因此,我主要从主题构成、艺术追求、文学史意义三个部分来加以论述。第一个部分主要从万物有灵论,英雄崇拜,复仇精神三个方面入手,打破以往单纯的左翼文学桎梏,深入分析东北作家群革命倾向以及反抗精神的文化渊源。第二部分的论述中,将萨满文化的精神引进小说的审美范畴,将理论阐述和文本分析相结合,阐述他们作品中所呈现出的雄浑阳刚的审美心态,以及激昂外倾的情绪特征。最后一部分,将东北作家群与时代相结合,客观地分析他们复杂而矛盾的写作心态,以及他们为时代进步,为乡土记忆的重构,为民族文化的重建所做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