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旋磷霉素生物转化菌筛选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in19860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旋磷霉素是一种小分子极性抗生素,1969年发现于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发酵液中,其化学结构简单、抗菌机制独特、对革兰阳性与阴性菌均有作用。现今,左旋磷霉素已经实现化学工业合成。右旋磷霉素是在左旋磷霉素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无临床活性的对映异构体,并随着左旋磷霉素的大规模工业生产而近乎1:1的产生。右旋磷霉素的排放主要分为制药废水排放与固体堆放,由于制药废水中右旋磷霉素浓度较低、成分复杂,因此更适宜将其无害化降解,从而实现对环境的修复,而堆放在库房当中的固体右旋磷霉素总量大、纯度高。因此更适宜将其手性生物转化为左旋磷霉素,从而提高生产效益。本文针对上述两种应用目的,建立了右旋磷霉素生物转化菌筛选方法,包括了TLC-OD570法和α-右旋苯乙胺沉淀法。其分别应用于右旋磷霉素降解菌的筛选与右旋磷霉素手性转化菌的筛选。同时,对两种方法进行优化和精确度、重复性、稳定性的测定以及标准曲线的绘制。本文从不同的环境中采集样品,筛选得到右旋磷霉素耐受菌株476株,以此作为右旋磷霉素生物转菌株的筛选来源。基于耐受菌株以及构建的检测方法,对具有右旋磷霉素耐性的菌株进行筛选。筛选得到20株右旋磷霉素降解菌和1株右旋磷霉素手性转化菌。对具有高效降解右旋磷霉素的菌株A68-32进行UV诱变选育,得到突变株UV-35,对右旋磷霉素的耐受性提高了1.5倍,降解效率提高26.1%,7d对1.0%的右旋磷霉素降解率达87.9%。在1.0%的右旋磷霉素培养基中进行7天发酵,右旋磷霉素手性转化活性菌株C42转化率为1.6%。同时,对上述20株右旋磷霉素降解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其分别归属于10个属:芽孢杆菌属、短杆菌属、短波单胞菌属、纤维微细菌属、棒杆菌属、无色杆菌属、苍白杆菌属、假苍白杆菌属、嗜冷杆菌属和束村氏菌属,为菌株的进一步研究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畜牧业和养殖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很多地区的动物养殖规模在不断的扩大,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技术逐渐的在我国各个地区开展起来。而在动物养殖过程中,羊在我国畜牧业产
大豆其蛋白质含量丰富、经济价值高而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经济作物。大豆的种植,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安排好茬口,做到环环紧扣,才能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大豆栽培技术总
资料与方法  近年应用镇痛液腱鞘注射加按摩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患者65例,男42例,女23例;年龄36~75岁,平均56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1个月。治疗前均经影像学检查排除肩部肿瘤、颈椎病等疾病引起的肩周疼痛,所有患者均有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及痛点注射等治疗史,效果不显著,并反复发作。  治疗方法:患者坐位,肩外展,稍旋后,肘屈曲位针斜向刺入痛点,注射疼痛液5~10ml到腱鞘内,切忌注入肌腱
目的观察高聚生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32例经细胞学证实的恶性胸腔积液,排尽胸液后,注入高聚生:3000u加顺铂40mg/m2,1周及2周后各重复注药1次,共3次,观察疗效。结果C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病”的范畴,临床上必较多见,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痛苦,1998年3月~2010年7月根据中医辨证,对5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按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类湿性关节炎分类标准,85例患者均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男20例,女32例;年龄22~60岁,平均40.5岁;病程10个月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11例符合条件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
采用单面浸泡的方式,以蒸馏水和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为食品模拟液,研究发泡聚苯乙烯(EPS)中苯乙烯(ST)在不同温度(25,45,65℃)和不同浸泡时间(1-240 h)下的迁移情况。结果表明:在蒸馏
期刊
<正>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笔者于1985年1~8月应用自拟方“车银散”治疗130例,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小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130例中,男74例,女56例。1
以某地产黑莓汁及其经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人工污染的样品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的脉冲电场杀菌装置对其进行杀菌试验,测定处理前后的菌落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