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国家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的内在需要,是促进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结合文献综述,对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概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在此基础上,以问卷调查为主、座谈和访谈为辅的方式,以云南师范大学、大理学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3所云南高校为调查个案,随机抽样调查了174位高校教师和364名贫困大学生,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以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状况为表征)以及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与不足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当前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道德取向较为理性而务实,价值取向多元化,其中,比例不小的贫困生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价值行为判断标准模糊,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矛盾,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贫困大学生在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公德意识、法纪意识、诚实守信、人际交往、恋爱观、择业观、心理健康、网络观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潜在问题。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不断丰富、方法日趋多样,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在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反映在工作环境、工作主体、工作载体、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研究、工作艺术、工作考核以及工作原则等多方面,这也正是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所在。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方法,从政府、学校、社会、家庭、教育者和贫困生等多方面来加以努力,实现“政府主导、完善机制”,“立德树人、教育先行”,“以生为本、改进管理”。要以政府为主导,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政策、法规保障,理顺工作权责,为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提供强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要发挥教育者和贫困生的“双主体”作用,对教育者主体要强调言行示范、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对受教育者(贫困生)主体,要全面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自我教育的功能。要巩固家庭阵地,强化家庭教育,发挥其在思政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拓展学校教育平台:设立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组织机构,构建合理的工作体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证;拓展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丰富工作载体;加大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研究,以研促工;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利用“朋辈教育”的力量;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育人氛围,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促使贫困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形成“他育-自育”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