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黄瘤病(Xanthomatosis)是一种与脂质代谢障碍有关的皮肤病,以皮肤黄色至橙色斑疹、丘疹或者结节损害为特点。儿童黄瘤病最常见于伴脂代谢异常的遗传代谢性疾病,与LDLR、ABCG5、ABCG8、PSCK9、CYP27A等基因突变有关,儿童黄瘤病患者可伴有过早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甚至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的损害,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我们对在我院门诊收集到的2例儿童黄瘤病患儿以及2000到2018年间国内报道的33例儿童黄瘤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在我国该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情况,提高临床医师以及患者对本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治的黄瘤病患者2例的临床资料(病史、体格检查),进行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致病基因检测,观察治疗及随访情况。通过在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儿童黄瘤病、黄瘤”等关键词,收集了2000~2018年国内儿童黄瘤病病例报道33例,对临床及遗传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1,女,1岁5月,因“四肢、臀部出现黄色斑块5月”于2016年就诊于我院门诊。患儿1岁时手腕、跟腱、臀部出现黄色斑块,后黄色斑块逐渐增多,累及腋下、大腿、腘窝等间擦部位。患儿系统查体无明显异常,家族史无特殊。血脂检查提示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及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升高,血常规、肝功肾、心脏彩超、颈动脉彩超未见明显异常。基因检测示:ABCG5基因的c.751C>T(exon6)及c.1419delC(exon10)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1419delC(exon10)为新变异,予以低脂低固醇饮食1年后全身黄瘤全部消退,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较前稍下降。先证者2:女,10岁,因“眼睑、四肢关节处皮疹10年”于2018年就诊于我院门诊,患儿出生后肘窝、跟腱即发现淡黄色斑块,未予重视,后皮疹逐渐增多,外院手术切除后仍有新发皮疹。患儿系统查体无明显异常,其父亲有高脂血症病史。血脂检查提示TC及LDL升高,血常规、肝功肾、心脏彩超、颈动脉彩超未见明显异常,基因检测显示:LDLR基因c.676T>C(exon4)及c.1474G>A(exon10)复合杂合突变。给予非洛贝特口服200mg*d治疗,3月后复诊血脂提示TC较前稍有下降,皮疹无明显变化,现继续口服非洛贝特治疗中。文献复习结果:本次病例统计总结了2000年~2018年国内已报道的儿童黄瘤病患者共33例,加上本研究中2例患者共35例:国内35例患者就诊年龄为1月~17岁,平均(9.61±5.90)岁;皮疹初发平均年龄为(4.31±4.50)岁;35例患者中,女性为21例(60%),男性为14例(40%),男女之比为3:2。35例患者中,与遗传有关病例共29例(82.86%),其中原发疾病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23例(65.71%)。35例中患者中有心血管系统受累的有7例(20%),伴角膜环的有2例(5.71%),伴肝脾异常的有4例(11.43%)。35例患者中报告TC值的有34例,平均为(16.22±4.96)mmol/L,其中34例(97.15%)均高于正常值;报告LDL值的有29例,平均为(12.29±4.41)mmol/L,高于正常值的有27例(77.14%);完善致病基因检测的病例有限,包括本文的两例先证者一共计9例,发现LDLR基因突变5例,ABCG5基因突变3例,ABCG8基因突变1例。结论:1.儿童黄瘤病患者的皮损出现的较早,但常被忽略,使病情不能及时得到诊治而延误治疗。2.LDLR基因突变引起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为儿童黄瘤病最常见的原发疾病,其次为ABCG5基因突变引起的谷固醇血症。LDLR基因第3、4外显子的突变在黄瘤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LDLR基因突变有一定的地域聚集性,ABCG5基因的R446X突变可能为国内的突变热点,为遗传咨询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3.大多数儿童黄瘤病患者伴有血浆TC及LDL水平的明显升高,甚至有患者过早的出现心血管疾病及其他系统的损害。4.儿童黄瘤病的治疗原则在于治疗原发疾病,能够改善心血管系统的预后,当原发疾病有所控制后,大多数患者的皮损能够有所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