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生参与政治并不始于西汉,其可以上推到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都曾为官做宰、点评政事,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有在西汉以后,儒生才如此大规模的、排他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西汉王朝自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治国之术便由黄老之说逐步转到儒术,而完成这个转变是在西汉汉元帝、汉成帝在位时期,本文研究的就是西汉汉元帝、汉成帝时期的儒生参与政治的情况,重点分析儒生参与政治的条件、特点和影响。首先,此时儒生能够参与到政治生活是有许多有利条件的。皇帝对儒学、儒生的支持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专制王权背景下,没有皇帝的支持,任何学派、任何人都不会在国家政治事务中立得住脚。同时,由于先秦时期许多古籍流失,而儒家在书籍整理、流传环节做的比其他学派更好,所以西汉初年流传下来的许多古籍都或明或暗的透露着儒家思想。这些古籍在此时政治生活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儒生对此的精通使得他们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中国的王朝政治到了西汉时期,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了,儒生可以通过多种仕进方式参与到政府中,而西汉政府也为了维持统治,也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不同声音的出现。正是因为以上条件的存在,儒生参与政治才成为可能。这一时期儒生参与政治是有着鲜明特点的,这既是由儒生自身的特点决定,又受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具体而言,这些特点包括以下四点:儒生影响朝政的方式多种多样、儒生与皇权的关系是依附与对抗并存、儒生群体内部的分裂倾向越来越明显、儒生参政中流行的社会思潮。这些特点集中反映了儒生与朝政、儒生与皇权、儒生内部、儒生与社会的种种联系与矛盾。这时期的儒生身处这些关系中,表现出了一种与其他时期有所不同的思想倾向、行事风格。儒生参与政治,实际上就是儒生与政治的互动,其结果必然是改造了儒生、影响了政治进程的发展。儒生参与政治所造成的影响,也就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即对儒生、西汉王朝及后世的影响。对于儒生而言,参与政治一方面使得其获得荣耀与利益,一方面又会造成其生命力下降;对于西汉王朝而言,在王朝还有希望时,儒生则努力支持它,延缓它的衰亡,但当王朝失去复兴希望的时候,儒生迅速投向王朝的对立面,甚至充当了王朝灭亡的“急先锋”;对于后世而言,如何更好的控制儒生成为一个难题,一方面要求儒生坚定的站在王朝这边,一方面又要赋与儒生对政府监督与提出建议的权利,成为王朝的“减压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