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以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社会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各种社会思潮迭起,社会形势极其复杂。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的传入开拓了知识分子的眼界,给予了当时思想界用以回答如何构建现代民族强国这一问题的理论工具,近代中国也逐步开始从封建专制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化。当时中国的新式知识分子充分学习了西方的民族主义理论并结合中国传统民族观,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并通过对“民族主义”和“中华民族”概念内涵的阐释,反映了他们对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主张和路径选择。各个党派团体运用“民族主义”的话语体系来实现社会的融合和团结,从而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其中以梁启超和杨度为代表的改良派民族观点是较为温和的,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理论的奠基者,他的民族理论是随着政治实践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杨度的“五族合一论”就是对梁启超民族思想的发展。而以孙中山和章太炎为代表的革命派的民族观则较为激进,孙中山在20世纪末的民族主张是带有“大汉族主义”色彩的,但是在辛亥革命后这一观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后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展以及对共产主义的接触了解,孙中山的民族理论已经趋于现代的民族理念。中国共产党则对“中华民族”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更高层次的解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华民族”的内涵使得国人团结一心,为新中国的缔造提供了现实基础。随着社会思潮的不断演进和各个政治力量的革命实践,“中华民族”的内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的建立,再到如今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内涵实现了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到“五族共和”;从“中华民族一体”到“国族构建”;从民族平等、民族自治到“多元一体”;最终在新时代凝炼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