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语境下的“中华民族”:一项概念史的考察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vol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以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社会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各种社会思潮迭起,社会形势极其复杂。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的传入开拓了知识分子的眼界,给予了当时思想界用以回答如何构建现代民族强国这一问题的理论工具,近代中国也逐步开始从封建专制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化。当时中国的新式知识分子充分学习了西方的民族主义理论并结合中国传统民族观,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并通过对“民族主义”和“中华民族”概念内涵的阐释,反映了他们对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主张和路径选择。各个党派团体运用“民族主义”的话语体系来实现社会的融合和团结,从而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其中以梁启超和杨度为代表的改良派民族观点是较为温和的,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理论的奠基者,他的民族理论是随着政治实践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杨度的“五族合一论”就是对梁启超民族思想的发展。而以孙中山和章太炎为代表的革命派的民族观则较为激进,孙中山在20世纪末的民族主张是带有“大汉族主义”色彩的,但是在辛亥革命后这一观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后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展以及对共产主义的接触了解,孙中山的民族理论已经趋于现代的民族理念。中国共产党则对“中华民族”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更高层次的解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华民族”的内涵使得国人团结一心,为新中国的缔造提供了现实基础。随着社会思潮的不断演进和各个政治力量的革命实践,“中华民族”的内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的建立,再到如今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内涵实现了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到“五族共和”;从“中华民族一体”到“国族构建”;从民族平等、民族自治到“多元一体”;最终在新时代凝炼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理念。
其他文献
网络阅读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阅读现状及在网络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家、社会及高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养成良好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根本途径,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在抗病毒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RNA病毒具有高突变频率和进化速率的特点,其包膜糖蛋白序列或抗原性持续发生改变,
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灵魂,是大学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选取中美两国各100所大学的校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国大学校训的深入分析,总结两国大学校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
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这当中信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继“信息高速公路”之后的又一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地球”,在全球范围内被提上了日程,中国也不例外。
莫言小说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既呈现在小说的外在形态上,一方面莫言用文学的叙述腔调进行音乐形式的创作与小说音乐性的书写,另一方面莫言用音乐的戏曲腔调
<正> 所谓清窍,是指眼、耳、鼻、口等器官。李东垣《脾胃论》指出:“夫三焦之窍开于喉,出于鼻”,故清窍一词亦包括咽喉。清阳清窍相关学说,是以升降理论为基础,认为清阳具有
目的 观察在用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医治盆腔炎的过程中,加用康妇炎胶囊是否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以及对于人流手术后的预防工作是否有帮助,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抽取108例盆
根据汶川地震之后对汶川县和都江堰市的考察结果,介绍了框架结构房屋在房屋结构体系、填充墙、楼梯、柱、梁、玻璃幕墙、吊顶、通风设备和突出屋面附属构件的震害特征,并为增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也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筑规模以及数量都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建设速度与质量,钢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钢结构的稳定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乡村旅游景区以独特的自然环境、浓郁的乡土文化、传统的农耕体验,愈发契合当下消费者的情感和心理诉求,逐渐成为城市消